| 学科专业评审组: | 工程建设组 | | 项目名称: | 黄土高原地区乡村韧性规划与绿色营建技术及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本项目立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需求,针对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不协调、产业转型与宜居宜业不适配、民居运维能效与双碳目标不关联等核心问题,建立涵盖生态修复、生计提升、文化传承、韧性规划、绿色营建、智能建造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形成了黄土高原地区乡村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协同规划技术、乡村韧性营建智慧的分层识别与规划建设导控技术、乡村民居气候响应空间单元组构与装配式应用技术。科学价值在于构建了多层级一体化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为黄土高原地区实现生态与生计提升、宜居与宜业适配、设计与运维协同的乡村韧性规划与绿色营建技术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范式。
提名材料齐全、规范,经完成单位公示,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技进步奖提名条件。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高博
排名:1 行政职务:建筑学院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全面主持本项目,全程参与相关课题申报、论文撰写、工程实践等工作。主要负责科学技术点1、科学技术点2的研究工作,开展该类空间单元在现代乡村住宅中的组构新模式和科学设计方法研究,优化适应不同气候分区的模块化空间单元体系,以实现"低技高效"的绿色性能。为本项目贡献代表作包括:主持编写1部标准【见附件1.1.1】。其他相关成果包括:完成1项关键技术【见附件2.1.2、2.1.3】、7项工程实践【见附件2.1.4、2.1.5、2.1.11、2.1.12、2.1.13、2.1.14、2.1.15】、7项设计获奖【见附件2.1.18】、1项课题研究【见附件1.2.1、2.1.19、2.1.2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体系、关键技术与应用,2024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特等奖,7/20,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2025.02,2024-T-0119。
(2)基于西部建筑地域性的环境适应性设计模式与应用,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9,陕西省教育厅,2021.02。
(3)陕西关中乡村住宅建设与使用状况调研报告,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6,2021.10。 - 姓名:王新轲
排名:2 行政职务:学院党委副书记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全程参与相关课题申报、专利申报、论文撰写等工作。主要承担科学技术点2的研究工作,主要负责宜居低碳环境营建,以实现“低技高效”的绿色性能。为本项目贡献代表作包括:主持编写1项专利【见附件1.1.2】、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见附件2.2.2】,完成1篇论文【见附件2.2.6】。其他相关成果包括:2项工程实践【见附件2.1.4、2.1.5、2.1.11、2.1.14、2.1.21、2.1.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个人,2016。
(2)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关键技术与协同控制机理,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4,陕西省教育厅,2021。 - 姓名:王阳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全程参与相关课题申报、论文撰写、工程实践等工作,提出黄土高原乡村韧性营建的分层识别技术,建立了"宏观聚落-中观系统-微观人居"三级韧性营建导控框架,集成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与空间适应性改造技术,形成黄土高原乡村功能提升的规划建设导控体系,主要承担技术点2的研究工作。为本项目贡献代表作包括:完成1篇论文【见附件2.2.7】。其他相关成果包括:完成2项关键技术【见附件2.1.2、2.1.3】、3项实践项目技术应用【见附件2.1.3】、2项工程实践【见附件2.1.4、2.1.5、2.1.11、2.1.17、2.1.21、2.1.2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员学锋
排名:4 行政职务: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全程参与相关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工作,主要承担技术点1的研究工作,构建"生态-产业-农业"耦合机理模型,集成坡地梯田改造、光伏农业等低碳技术,形成黄土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体系。建立生态敏感区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模型,提出以"三线"为约束的"三生空间"优化方法,实现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的协同提升。为本项目贡献代表作包括:完成2篇论文【见附件2.2.4、2.2.5】。其他相关成果包括:完成2项项目【见附件2.1.3】,2项工程实践【见附件2.1.4、2.1.5、2.1.14、2.1.11、2.1.22、2.1.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苗欣蔚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全程参与相关课题申报、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等工作。主要承担技术点3的研究工作,主要负责装配式组构新模式营建,以标准化构造和本土化材料实现"低技高效"的绿色性能。为本项目贡献代表作包括:完成1项专利【见附件1.1.3】。其他相关成果包括:2项工程实践【见附件2.1.4、2.1.5、2.1.14、2.1.11、2.1.22、2.1.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乡村住房建筑装配式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2/12,KG2022257。
(2)基于BIM的工业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10。
(3)基于BIM的工业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5/10,23-T-16。 - 姓名:张欣蓉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全程参与相关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工作。主要承担科学技术点1的研究工作,提出黄土高原乡村韧性营建的分层识别技术,建立了"宏观聚落-中观系统-微观人居"三级韧性营建导控框架,集成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与空间适应性改造技术,形成黄土高原乡村功能提升的规划建设导控体系。为本项目贡献代表作包括:完成1篇论文【见附件2.2.5】。其他相关成果包括:2项工程实践【见附件2.1.4、2.1.5、2.1.14、2.1.11、2.1.22、2.1.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王晓静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全程参与相关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工作。主要参与科学技术点3的研究工作,通过系统分析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空间特征、演变规律及空间单元作用机理,为后续空间单元科学设计方法提供基础。为本项目为本项目贡献代表作包括:主持完成1部专著【见附件2.2.3】,参与编写1部标准【见附件1.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教育建筑空间环境模式及其设计方法研究,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5/8,2019,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2019-3-7005。 - 姓名:周晓骏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全程参与相关课题申报、专利申报等工作。主要承担黄土高原地区乡村民居气候响应空间单元组构应用技术研究,主要负责健康环境新模式营建。为本项目贡献代表作包括:完成1项专利【见附件2.2.1】。其他相关成果包括:2项工程实践【见附件2.1.4、2.1.5、2.1.14、2.1.11、2.1.22、2.1.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多孔建筑材料热质耦合迁移机理及参数精准预测体系,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9,2019。
(2) 西北村镇建筑热环境提升与能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7/12,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2020,2020-2-4007。 - 姓名:王启泽
排名:9 行政职务:综管部部长、成果转化部部长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未来城市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全程参与相关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工作。主要承担黄土高原地区乡村民居气候响应空间单元组构应用技术研究,主要负责本土化材料实现"低技高效"的绿色性能。为本项目贡献代表作包括:完成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2.2】。其他相关成果包括:2项工程实践【见附件2.1.4、2.1.5、2.1.14、2.1.11、2.1.22、2.1.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尚路轩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黄土高原地区乡村韧性规划与绿色营建技术及应用”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全程参与相关课题申报、论文撰写、工程实践等工作。主要负责黄土高原地区乡村韧性营建智慧的分层识别与规划建设导控技术研究及黄土高原地区乡村民居气候响应空间单元组构与装配式应用技术研究,通过系统分析黄土高原传统民居气候响应空间单元的作用机理,开展该类空间单元在现代乡村住宅中的组构新模式和科学设计方法研究,基于性能模拟与多目标优化,优化适应不同气候分区的模块化空间单元体系,以实现"低技高效"的绿色性能。为本项目贡献代表作包括:参与编写1部标准【见附件1.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本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统筹协调保证课题按计划圆满完成。全面负责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和技术管理。积极组织人力申报并获准一系列科研课题。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积极组织配合项目成员开展科研工作,主要承担了黄土高原地区乡村韧性营建智慧的分层识别与规划建设导控技术研究的主要工作和黄土高原地区乡村民居气候响应空间单元组构与装配式应用技术研究的重要工作。提出了黄土高原乡村韧性营建的分层识别技术,基于"三生空间"子系统构建资源适应性评价体系,建立了"宏观聚落-中观系统-微观人居"三级韧性营建导控框架,集成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与空间适应性改造技术,形成黄土高原乡村功能提升的规划建设导控体系。通过系统分析黄土高原传统民居气候响应空间单元的作用机理,开展该类空间单元在现代乡村住宅中的组构新模式和科学设计方法研究,并基于性能模拟与多目标优化,优化适应不同气候分区的模块化空间单元体系,以实现"低技高效"的绿色性能。是本项目4项代表性知识产权的第一署名单位。
-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交通大学为本课题的重要完成单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积极组织配合项目成员开展科研工作,承担了黄土高原地区民居气候响应空间单元组构与低碳环境营造应用技术研究的重要工作,主要负责标准化构造和本土化材料实现"低技高效"的绿色性能,是本项目3项代表性知识产权的第一署名单位。
- 单位名称:长安大学
单位贡献:长安大学为本课题的重要完成单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积极组织配合项目成员开展科研工作,承担了黄土高原地区乡村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协同规划技术研究的主要工作。构建了"生态-产业-农业"耦合机理模型,集成坡地梯田改造、光伏农业等低碳技术,形成黄土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体系。基于多源遥感与生计大数据,建立生态敏感区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模型,提出以"三线"为约束的"三生空间"优化方法,实现生态保护与居民生计的协同提升。是本项目2项代表性知识产权的第一署名单位。
- 单位名称: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未来城市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陕西建工控股集团未来城市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为本课题的重要完成单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积极组织配合项目成员开展科研工作,承担了黄土高原地区民居气候响应空间单元组构技术研究的重要工作,主要负责本土化材料实现"低技高效"的绿色性能,是本项目1项代表性知识产权的第一署名单位。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