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工程建设组 | | 项目名称: | 基于BIM的工业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针对传统建筑业施工效率低、变更成本高,标准化设计、施工与管理不够完善、跨学科的集成技术不够成熟等技术难题,项目团队以土木工程学科为基础,结合“大、智、移、云、物”等相关学科交叉为研究特色,构建了以BIM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建造技术体系,为工程项目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融合发展的高效智能建设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示范依据。
围绕建设工程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关键问题,首先深入研究明清木结构古建筑形制化全装配结构的知识信息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决策方法,创建了基于BIM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与虚拟修复技术;进一步延伸研究到对现代新型装配式结构节点的多种高精度、便捷式新型连接技术;建立构件生产调度的最优智能决策方案及构件运输车辆调度方案智能算法;提出一种与BIM技术相适应的“多方激励补偿机制IPD集中交付激励池模型”高效组织形式,实现建设项目组织形式和业态的创新和转化;同时,突破BIM模型轻量化技术,解决BIM模型对硬件要求高,移动端BIM模型展示、数据查询管理难的瓶颈,最终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工程项目智能建造与全过程管控,并在多个工程示范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相关内容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要求,提名该项目申报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单位和其他单位已对该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公示,公示期内无异议。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王茹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方案总体规划、技术研发应用及推广全过程,对本项目所有创新点均有创造性贡献。主持完成国基金面上等项目;建立可复用参数化构件体系,为智能化建造提供支撑。研发多种适用于PC构件生产调度优化模型;提出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的语义推理智能决策技术;是基于钢箍板-钢齿槽连接件的装配式RC柱连接节点、一种基于BIM的木结构古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人,是烧结保温轻质复合墙板技术标准的主要完成人;研究实现BIM模型在Web端的轻量化技术,解决BIM模型对硬件要求高的瓶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基于BIM的协同管理系统平台,在多个项目中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3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 姓名:黄炜
排名:2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在装配式构件节点连接技术构件标准化、装配式技术评价研究主要完成人。负责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工程技术应用及推广应用等。项目成果一种基于 U 型板的梁柱耗能连接件及其施工方法、外螺栓连接装配式组合墙体的试验与抗剪承载力研究等成果的第一完成人、是《村镇装配式承重复合墙结构居住建筑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的第一完成人。项目在装配式建筑构件工业化生产及运输成本控制研究、基于BIM专项协同管理系统成果应用主要参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3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 姓名:柏海
排名:3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建八局西北建设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BIM技术多方协同与模型分类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负责项目科学技术内容装配式构件参数化研究、可复用的参数化构件体系应用主要完成人;BIM模型的智能解析及在Web端的轻量化技术应用、基于BIM专项协同管理系统成果应用;项目成果应用主要实施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邢毓华
排名:4 行政职务:三电中心主任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在大数据技术、智能化理论研究主要完成人;项目科学技术内容可复用的参数化构件体系研究,BIM模型在Web端的轻量化技术研究、施工现场实验进度自动控制研究、提高效智能检测监测体系研发的主要参与人,基于BIM专项协同管理系统成果应用主要参与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段译斐
排名:5 行政职务:安全总监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西安供电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在智能建造、智能控制技术研发、项目推广应用主要参与人;项目在科学技术内容中可复用的参数化构件体系研究、基于BIM专项协同管理系统研发主要参与人;项目成果应用主要实施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冯玉辉
排名:6 行政职务:科技质量部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建八局西北建设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BIM技术多方协同与模型分类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项目在智能建造、构件标准化、工业化应用主要参与人;参与项目在BIM协同管理、物联网技术理论研究、技术研发、项目推广应用。项目成果应用主要实施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于浩
排名:7 行政职务:科技质量部副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建八局西北建设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在BIM 技术多方协同与模型分类研究、项目科学技术内容装配式构件参数化研究、可复用的参数化构件体系应用主要参与人;基于BIM专项协同管理系统研发主要参与人;项目成果应用主要实施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2年度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严寒地区机场超大跨张弦索结构施工关键术技术研究
2、2022年度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高原高寒地区大型会展中心综合建造技术
3、2023年度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体育场馆顶部环梁装配式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4、2023年度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工程现场混凝土施工质量实时智能监控技术研究及应用
5、2022年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复杂地质条件下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施工关键技术 - 姓名:张珩
排名:8 行政职务:副主任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在智能建造、可复用的参数化构件体系、项目推广应用主要参与人;项目在数字化移交、基于BIM专项协同管理系统研发主要参与人;项目成果应用主要实施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进行专利技术研发、关键技术理论研究及试验攻关、相关技术标准主编、专业技术培训,对本项目所有创新点均有创造性贡献。
主要体现在:(1)负责本项目基于BIM智能建造标准化及构件库参数化设计研究;(2)负责智能建造多方协同IPD模式项目团队多方激励补偿机制研究;(3)负责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及运输成本控制研究;(4)负责基于WebGL的BIM模型轻量化技术研究;(5)负责研发多项基于BIM专项协同管理系统及平台研究。是基于钢箍板-钢齿槽连接件的装配式 RC 柱连接节点、一种基于 U 型板的梁柱耗能连接件及其施工方法、一种基于BIM的木结构古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单位,《村镇装配式承重复合墙结构居住建筑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等多项标准规范的第一完成单位,《烧结保温轻质复合墙板》等多项标准规范的主要完成单位,是《BIM 技术及应用》、《明清古建筑信息系统 V1.0》、“外螺栓连接装配式组合墙体的试验与抗剪承载力研究”等多个著作、软著及科研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是成果在BIM技术多方协同与模型分类研究、BIM集成应用平台设计、施工工艺可视化软件系统平台开发、基于BIM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性能优化研究、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BIM技术研究与应用、幸福林带项目BIM技术服务、110kV变电站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和多方协同等项目应用的第一实施单位。
- 单位名称:中建八局西北建设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为本项目的在研究内容的顺利完成提供人员、设备和相关实验条件强有力保障。建立项目研究协作团队,积极配合研究和工程示范。是项目“BIM技术多方协同与模型分类研究”的主要完成单位,参与项目基于BIM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性能优化的研究方案制定、工业化技术理论研究及试验攻关,参与本项目BIM多方协同与模型分类研究;是成果在西宁万达广场项目、甘肃农大图书馆项目、北京宁夏大厦维修改造项目、万豪大厦等项目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和多方协同等项目应用的主要参与单位。为本项目的在智能建造多方协同管理、BIM模型智能解析与分类的研发、项目推广应用等方面提出重要支撑。对本项目创新点一、三有重要贡献。
- 单位名称: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西安供电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主要负责专利技术研发、关键技术理论研究及试验攻关。建立项目研究协作团队,积极配合研究和工程示范。是成果一种基于钢箍板-钢齿槽连接件的装配式RC柱连接节点、《BIM技术及应用》等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 共同申请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是项目“110kV变电站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和多方协同”的主要完成单位,参与本项目基于BIM变电站智能建造标准化及变电站构件参数化设计研究;是成果在110千伏变电站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和多方协同等项目应用的主要参与单位。为本项目的在变电站智能建造、智能控制技术研发、项目推广应用等方面提出重要支撑。对本项目创新点一、二有重要贡献。
- 单位名称:西安理工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为本项目的在研究内容的顺利完成提供人员、设备和相关实验条件强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参与本项目基于BIM智能建造标准化及构件库参数化设计研究;参与研发多项基于BIM专项协同管理系统及平台研究。主要负责专利技术研发、关键技术理论研究及试验攻关,是“一种移动终端的 WIFI 切换方法”等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单位、是著作《BIM技术及应用》的主要完成单位。是成果在BIM集成应用平台设计、施工工艺可视化软件系统平台开发、110千伏变电站工程施工进度管理和多方协同等项目应用的主要参与单位,对本项目创新点二、三有重要贡献。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