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工程建设组
项目名称:中亚多震山区公路高边坡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西安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肩负着向世界输出中国先进工程技术的重要使命。作为连接中国与西亚、欧洲的枢纽地带,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核心区。然而,中亚地区地震频发,公路高边坡稳定性问题突出、灾害预警难度大。项目以安全防控和灾害预警为目标,依托中塔公路一期、二期,吉尔吉斯南北公路,格鲁吉亚E60道路等工程,历时近10年,系统研究了中亚多震山区公路高边坡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了中亚多震山区公路边坡智能设计平台,提出了考虑岩层空间变异性的边坡稳定分析新方法;研发了绿色公路建设的生态边坡植物组合系统,构建了高烈度严寒山区公路路堑陡边坡生态防护方法,形成了高边坡综合生态协同防治技术;研发了高海拔严寒多震山区公路沿线水环境及边坡灾害监测系统,构建了基于BIM+GIS多元监测技术的高边坡地质灾害反馈时序预测方法,形成了高海拔严寒多震山区公路高边坡灾害智能预警技术。 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专利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2篇。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企业中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该项目技术上有创新,实用性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且提名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条件。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宋战平
    排名:1
    行政职务: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项目总体研究思路,对创新点1、2、3均有贡献。构建了多震山区高边坡岩体时效损伤累计分析模型,提出了考虑岩层空间变异性的边坡稳定分析新方法;参与研发了中亚多震山区公路边坡智能设计平台;研发了“深根固坡+浅根覆盖”的公路生态边坡植物组合协同体系,构建了高海拔严寒山区公路高边坡灾害风险韧性防范综合技术;参与研发了高海拔严寒多震山区公路沿线水环境及边坡灾害监测系统,形成了高海拔严寒多震山区公路高边坡灾害智能预警技术。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1、1-2,其他附件2-1、2-2、2-4、2-5、2-6、2-7、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1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二等奖 2018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6年,辽宁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 姓名:赵亮
    排名:2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协助项目总负责人组织科技研究,对创新点3有贡献。负责研发高海拔严寒多震山区公路沿线水环境及边坡灾害监测系统,形成了高海拔严寒多震山区公路高边坡灾害智能预警技术。佐证材料见其他附件2-4、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2014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3. 姓名:程昀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盐城工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组织科技研究,主要关键技术攻关,对创新点1、2有贡献。构建了多震山区高边坡岩体时效损伤累计分析模型,参与研发了“深根固坡+浅根覆盖”的公路生态边坡植物组合协同体系,设计了融合冻胀适应型锚杆、石笼墙和生态袋的柔性防护结构。佐证材料见其他附件2-6、2-7、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5年,广西科学技术三等奖 2025年,中铁建科学技术一等奖 2022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4. 姓名:张美宁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其它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要关键技术攻关,对创新点1有贡献。提出了考虑岩层空间变异性的边坡稳定分析新方法;参与研究考虑地震累积效应影响的边坡岩体时效损伤分析本构模型;参与研发中亚多震山区公路边坡智能设计平台。佐证材料见其他附件2-5、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5. 姓名:李长伟
    排名:5
    行政职务:办事处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项目组织与关键技术的实施,对创新点1、3有贡献。通过对已建或在建公路高边坡进行调研,总结多震山区高边坡的破坏形式及其稳定性影响因素;基于调研结果分析了地震作用对高边坡破坏形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的失稳机理。参与研发考虑地震累积效应影响的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智能设计平台。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2,其他附件2-3、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6. 姓名:支彬
    排名:6
    行政职务:办事处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项目管理及关键技术的实施,对创新点1、2有贡献。通过对已建或在建公路高边坡进行调研,总结多震山区高边坡的破坏形式及其稳定性影响因素;基于调研结果分析了地震作用对高边坡破坏形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的失稳机理,提出多震山区高边坡稳定性分析新思路。参与研发考虑地震累积效应影响的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智能设计平台。佐证材料见必备附件1-2,其他附件2-3、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7. 姓名:安鹏
    排名:7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建城建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现场实施,对创新点1、3有贡献。通过对已建或在建公路高边坡进行调研,总结了多震山区高边坡破坏形式及稳定性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地震作用对高边坡破坏形式,揭示了考虑地震、降雨和冻融作用影响的岩质边坡的失稳机理。参与建立多震山区公路高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参与研发严寒多震山区公路沿线水环境和震动响应实时监测系统。佐证材料见其他附件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8. 姓名:吴导强
    排名:8
    行政职务: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现场实施,对创新点2有贡献。针对多震山区高边坡破坏形式及稳定性影响因素,参与提出了高烈度严寒山区公路路堑陡边坡生态防护方法;根据工程实践,形成了高边坡综合生态协同防治技术;负责科研成果应用推广。佐证材料见其他附件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9. 姓名:刘涛
    排名:9
    行政职务:项目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现场实施,对创新点2有贡献。系统探讨了地震作用下典型高边坡的变形机制和失稳模式,分析了不同因素对高边坡动力稳定性的影响,为边坡防护和加固提供依据;参与研究生态防护技术的设计和实施方案,通过路堑边坡的生态恢复和加固提高了多震山区高边坡公路的减灾防灾能力,形成了适用于高烈度严寒山区公路路堑陡边坡生态防护技术。佐证材料见其他附件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0. 姓名:张洪军
    排名:10
    行政职务:项目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现场实施,对创新点2、3有贡献。针对多震山区高边坡破坏形式及稳定性影响因素,参与提出了高烈度严寒山区公路路堑陡边坡生态防护方法;参与研发严寒多震山区公路沿线水环境和震动响应实时监测系统。同时作为现场协作人,对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佐证材料见其他附件2-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和科研工作协调负责单位,负责制定项目总体方案、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目标,负责为项目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负责科研人员组织和科研计划安排,负责室内试验、理论研究、平台研发、报告编制等。系统研究了多震山区典型高边坡的动力稳定性问题,建立了高边坡的动力响应模型;探讨了地震作用下典型高边坡的变形机制和失稳模式,分析了不同因素对高边坡动力稳定性的影响,为边坡防护和加固提供依据。研究了生态防护技术的设计和实施方案,通过路堑边坡的生态恢复和加固提高了多震山区高边坡公路的减灾防灾能力,形成了适用于高烈度严寒山区公路路堑陡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发了高海拔严寒多震山区公路沿线水环境及边坡灾害监测系统,构建了基于BIM+GIS多元监测技术的高边坡地质灾害反馈时序预测方法,形成了高海拔严寒多震山区公路高边坡灾害智能预警技术。对创新点1、2、3均有贡献。

  2. 单位名称:盐城工学院
    单位贡献: 盐城工业学院是项目的科研合作单位,主要负责项目的技术攻关,进行关键技术问题的理论研究、试验研究。项目前期,协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路桥塔吉克斯坦办事处进行了中亚地区典型地质灾害的实地调研,总结了多震山区高边坡的破坏形式及其稳定性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多震山区地震作用对高边坡破坏形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的失稳机理,提出适用于多震山区高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协同课题组研究了多震山区公路工程的地质环境特点,开展了多震山区岩质边坡多元信息分析系统的研究及工程应用,开发了适用于多震山区的岩土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预警平台。对创新点1、2、3有贡献。

  3. 单位名称: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贡献: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是本项目主要配合及参与单位,提供相关科研场地、研究经费和资料,参与科研任务和具体工作的分配与协调,负责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现场试验、现场监测、方案优化,参与监测平台研发、成果报告编制、成果评价等。针对多震山区岩质边坡的地质灾害,基于理论研究方法探究了多震山区岩质边坡岩体的失稳致灾机理;基于工程实际情况,总结了多震山区高边坡的破坏形式及稳定性影响因素;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多震山区地震作用对高边坡破坏形式的影响规律,研究了考虑地震、降雨和冻融作用影响的岩质边坡的失稳机理,参与提出多震高边坡动力稳定分析方法。作为主要应用单位牵头推广了本项目的关键技术,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创新点1、2、3有贡献。

  4. 单位名称: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配合及参与单位,参与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现场试验、方案优化、现场监测、监测平台研发、成果报告编制、成果评价等。参与探讨地震作用下典型高边坡的变形机制和失稳模式,分析了不同因素对高边坡动力稳定性的影响,为边坡防护和加固提供依据;参与研发适用于高烈度严寒山区公路路堑陡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同时,协调组织科研成果的现场应用和实施,负责科研成果宣传和推广工作。对创新点1、2有贡献。

  5. 单位名称: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是本项目配合及参与单位,参与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现场试验、方案优化、现场监测、监测平台研发、成果报告编制、成果评价等。参与研究多震山区高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和生态防护技术应用和优化;同时,协调组织科研成果的现场应用和实施,负责科研成果宣传和推广工作。积极推进了项目研究成果在本溪—集安高速公路高边坡和国道109新线高速公路高边坡中的应用。对创新点1、2有贡献。

  6. 单位名称:中铁建城建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中铁建城建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是本项目配合及参与单位,参与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现场试验、方案优化、现场监测、监测平台研发、成果报告编制、成果评价等。参与研发多震山区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智能设计平台;参与研发严寒山区高边坡生态工程一体防护技术;协调组织科研成果的现场应用和实施,负责科研成果宣传和推广工作,积极推进项目研究成果在墨林高速公路高边坡与陇漳高速公路高边坡中的应用。对创新点1、2、3有贡献。

  7. 单位名称: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是本项目配合及参与单位,参与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现场试验、方案优化、现场监测、监测平台研发、成果报告编制、成果评价等。参与研究严寒多雪山区公路路堑陡边坡柔性生态防护新方法;参与构建基于BIM+GIS多元技术的高边坡地质灾害反馈时序预测方法。同时,协调组织科研成果的现场应用和实施,负责科研成果宣传和推广工作。积极推进项目研究成果在永柳高速公路高边坡与杭州地铁3号线小和山站高边坡中的应用。对创新点2、3有贡献。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