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工程建设组
项目名称:复杂工程结构减震(振)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该成果在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支持下,历时 10 余年,针对复杂减隔震结构体系存在的技术难题和工程需求,系统开展了复杂工程结构减震(振)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该成果研发了新型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高效剪刀撑布置机构和高性能黏弹性阻尼器腋撑式机构三种减震子结构,满足了复杂减震结构体系多元化功能需求;研发了新型三维减震(振)摩擦摆组合支座和多维高阻尼粘弹性减隔震支座两种多维减震装置,实现了减隔震结构的多源振动控制;研发了新型装配式减震墙板和减震围护墙两种非结构构件,从系统维度提升了复杂减隔震结构体系的韧性。 项目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 120篇,其中 SCI 检索70篇,EI 检索 2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8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42名。成果已应用于高烈度区大型公共建筑、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地铁临近建筑、内容大型动力设备的工业建筑、装配式减震结构等复杂工程结构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成果有力推动了土木工程隔震减震技术的进步。 该项目成果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提名材料齐全、规范,经完成单位公示,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条件。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朱丽华
    排名:1
    行政职务:执行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1、1.2有主要贡献。(2)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研发了新型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和高效剪刀撑布置机构两种减震子结构,提出了其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法,解决了复杂减隔震结构功能需求多元化的问题;研发了新型三维减震(振)摩擦摆组合支座,提出了内容大型动力设备工业建筑的振震双控技术,解决了复杂多源激励下减隔震结构体系的多维减震(振)问题。 【佐证材料】: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1、4、8-10;其他附件(应用证明1-4、6-9,项目结题验收证明1-3,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4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融合多重功能需求的高性能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排名第1。(2)2019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型火电厂主厂房结构抗震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排名第3,证书编号2018-1-024-R3;(3)201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型火电厂空冷钢-混凝土混合承重结构体系动力灾变研究与应用,排名第3,证书编号09-1-024-R3。
  2. 姓名:董尧荣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1和1.2有主要贡献。(2)研发了新型高性能黏弹性阻尼器腋撑式减震结构体系,提出了该结构体系量化的材料尺度损伤指标,建立了腋撑式减震结构的跨尺度损伤演化模型,提出了腋撑式减震结构体系优化分析方法,解决了复杂工程结构的高效减震控制、损伤模式控制需求和建筑功能需求互斥的技术难题。研发了多维高阻尼粘弹性减隔震支座,建立了精细化多参量力学计算模型,提出了安装该装置结构的高效动力分析方法和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 【佐证材料】: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2、8-9;其他附件(应用证明1-3、7-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融合多重功能需求的高性能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排名第2。
  3. 姓名:张超
    排名:3
    行政职务:系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广州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3有主要贡献。(2)研发了新型减震墙板和减震围护墙,建立了减震墙板和减震围护墙的等效力学模型和韧性设计准则,阐释了减震墙板-框架、减震围护墙-框架平面内和平面外的工作机理,提出了装配式减震墙板/减震围护墙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解决了复杂减隔震结构体系中非结构构件抗震韧性差、破坏严重的问题。 【佐证材料】: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3、5;其他附件(应用证明5,项目结题验收证明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广东省建筑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建筑施工危大工程安全计算软件GJS研发及应用,排名第6,证书编号2023-J1-007-1;(2)2023年,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非轴对称与偏置的筒体结构抗震关键技术,排名第5;(3)2015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抗震防灾二等奖,都江堰市校安工程(维修加固工程),排名第5。
  4. 姓名:夏巍
    排名:4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2有贡献,在项目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中有重要贡献。(2)参与了三维减震(振)摩擦摆组合支座及其力学性能测试。负责建造完成了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和二二工程-西安项目(国家版本馆项目),并将减隔震技术应用到这两项重大工程中。 【佐证材料】: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6;其他附件(应用证明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建筑大空间混凝土斜交梁系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1;(2)2021年,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建筑外空间错位悬挑露台新型模架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名第1;(3)2023年,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体地下大空间隔震建筑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1,证书编号2023-01-GNLX-02。
  5. 姓名:冯高伟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2有贡献,在项目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中有重要贡献。(2)是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和二二工程-西安项目(国家版本馆项目)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对两项重大工程的隔震技术应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佐证材料】:其他附件(应用证明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陕西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体地下大空间隔震建筑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7,证书编号2023-01-GNLX-02;(2)2016年,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三等奖,大跨度混凝土圆拱施工技术攻关及应用,排名第3,证书编号建协质证字第2698号;(3)2015年,全国建设工程优秀项目管理成果,一等奖,基于BIM技术的精品工程创建,排名第4,证书编号2014-126-1-4。
  6. 姓名:李丽霞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2有主要贡献。(2)主要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减隔震结构体系的模态分析,试验测试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对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和三维减震(振)摩擦摆组合支座的构造进行了优化。负责成果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技术支持。 【佐证材料】:其他附件(应用证明2-3、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融合多重功能需求的高性能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排名第4。
  7. 姓名:石菲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广州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3有主要贡献。(2)参与了新型减震墙板和减震围护墙的研发及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建立了新型减震墙板和减震围护墙的等效力学模型,提出了装配式减震墙板/减震围护墙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佐证材料】:知识产权3、5;其他附件(应用证明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8. 姓名:王诗光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1和1.2有一定贡献。(2)负责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高效剪刀撑布置机构两种减震子结构和三维减震(振)摩擦摆组合支座受力性能的理论分析,并对附加减震子结构和支座的复杂减隔震结构体系进行了受力性能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 【佐证材料】:其他附件(应用证明4、6、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融合多重功能需求的高性能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排名第3。
  9. 姓名:刘通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1和1.2有一定贡献。(2)负责复杂激励下减隔震结构动力响应的精细化数值分析。参与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和高效剪刀撑布置机构的研发、性能测试、参数分析等工作。参与三维减震(振)摩擦摆组合支座力学性能试验测试、力学计算模型建立等工作。 【佐证材料】: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4、8;其他附件(应用证明1-2、6-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融合多重功能需求的高性能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排名第6。
  10. 姓名:苏皓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1)对创新点1.1有重要贡献。(2)负责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的力学性能测试、振动台试验,建立了采用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的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减震结构体系中黏滞阻尼器混合布置的优化方法,解决了黏滞阻尼器单一布置机构不能完全满足建筑结构多重功能需求的难题。 【佐证材料】:其他附件(应用证明1-3、7-8,项目结题验收证明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融合多重功能需求的高性能消能减震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排名第7。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 我校以朱丽华教授为负责人的科研团队,与广州大学、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合作,针对复杂工程结构减隔震控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我校负责制定项目的整体研究方案,主持项目的全面研究工作,组织完成项目成果鉴定,并负责项目成果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我校研发了新型黏滞阻尼器开敞式布置机构、高效剪刀撑布置机构和高性能黏弹性阻尼器腋撑式机构三种减震子结构,解决了复杂工程结构的高效减震控制、损伤模式控制和多重功能需求互斥的技术难题;研发了新型三维减震(振)摩擦摆组合支座和多维高阻尼粘弹性减隔震支座两种多维减震装置,解决了复杂多源激励下减隔震结构体系的多维减震(振)问题。项目成果在陕西永安减震科技有限公司、中建震安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中科瑞城设计公司、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包括华阴市人民医院、西咸平安大厦等20个实际工程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成果为复杂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的工程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该领域的技术进步。

  2. 单位名称:广州大学
    单位贡献: 我校张超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围绕复杂工程结构减隔震控制技术,进行了长期科研合作,并取得了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我校研发了新型装配式减震墙板和减震围护墙两种非结构构件,提出了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法,建立了装配式减震墙板/减震围护墙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项目成果在广州市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8个工程项目中得到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3. 单位名称: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陕西建工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广州大学在工程结构减隔震控制技术领域长期开展科研合作,并负责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作为施工单位,建造完成了二二工程-西安项目(西安国家版本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两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项目,并将减隔震技术应用到这两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推进了减隔震综合施工技术方面的技术进步。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