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雷振东
排名:1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主持构建了“文绿一体”西部地域建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提出“传统绿色营建经验现代化”与“现代通用绿色技术地域化”的双向转化路径,系统形成了涵盖理论方法、设计原理、模式体系及技术体系的“文绿一体”地域建筑学理论体系(对应科技创新1.1)。主持完成了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河湟文化博物馆、海东市朝阳中学、青海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地区示范工程设计与实施(对应科技创新4.1、4.2)。主编《西北荒漠区地域绿色建筑设计图集》(必备附件1.3)。主持研发软件《西北荒漠区地域绿色建筑营建技术数据库平台V1.0》(其他附件2.1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4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体系、关键技术与应用,2/20,2024-T-0102
(2)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极端气候区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10/10,2023-J-221-2-01-R10
(3)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西北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与应用,3/11,2021-J-214137-1-R03
(4) 2020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黄土高原新型镇村体系规划方法与应用,1/11
(5) 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2/11,2019-208-R02
(6)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西部乡村绿色建筑研究与应用),9/11,2019-J-4141-1-R09 - 姓名:党雨田
排名:2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开发建筑空间绩效评价平台和多维数据的博物馆空间效能评估系统,通过西北地域建筑后评估,构建了建筑设计参数集与西北地域环境参数集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应科技创新2.1)。参与“文绿一体”地域建筑理论构建,完成多部著作和学术论文(对应科技创新1)。参与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青海国际会展等示范工程,负责空间绩效优化与绿色技术(对应科技创新4.1)。负责在援外工程中开展地域条件类比与模式迁移,推动“文绿一体”技术体系的国际应用(对应科技创新4.3)。负责“西部丝路沿线地域绿色建筑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2025年度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其他附件2.12-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度,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西部丝路沿线地域绿色建筑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应用,1/15,25-T-1 - 姓名:陈景衡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建了“窑洞/寨堡+蓄热墙+阳光间”“窄院+檐廊+重质围护”“平顶+檐廊/檐架+双层窗”“庄廓院+平顶+阳光间+檐廊”“通风屋面+蓄热墙+挑檐+阳光间”等多种典型空间组合模式,构建了西北地域“文绿一体”建筑类型特征谱系和模式体系(对应科技创新2.2)。做为技术骨干,参与了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河湟文化博物馆、海东市朝阳中学、渭华干部学院等示范工程的模式转译与技术实施(对应科技创新4.1、4.2)。合作研发发明专利《建筑得热量计算方法》,负责算法构建与参数校验(其他附件2.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0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黄土高原新型镇村体系规划方法与应用,一等奖,3/11
(2) 2019年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西藏高原可再生能源供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13/18,2019-JG-1-04-13
- 姓名:孙诗萌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分、转、传、换、减”3层级建筑设计操作方式,创建西北地域“文绿一体”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图解矩阵,实现设计理论的工具化转化(对应科技创新1.2)。系统揭示了建筑空间原型与技术原型的耦合机制,建立多层级模式间的8类逻辑关系,支撑模式体系的逻辑建构(对应科技创新2.2)。参编专著《基于建筑文化传承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必备附件1.1)与《西部典型传统地域建筑绿色设计原理图集》(其他附件2.1、2.2),负责文化传承与绿色设计原理的章节撰写。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体系、关键技术与应用,9/20,2024-T-0109 - 姓名:单军
排名:5 行政职务:校学位委员会委员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清华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创建了“技术地域性调节”“形式文脉化组合”“空间人文化建构”三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奠定“文绿一体”的理论基础(对应科技创新1.1)。系统提出建筑文化传承与融合的8类设计操作方法,以及地域绿色建筑的12类设计操作方法,形成设计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对应科技创新1.2)。主编专著《基于建筑文化传承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必备附件1.1)和《西部典型传统地域建筑绿色设计原理图集》(其他附件2.1、2.2),负责理论框架的整体设计。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体系、关键技术与应用,3/20,2024-T-0103 - 姓名:靳亦冰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建立了青藏高原区6类一级模式、17类二级模式,包括封闭紧凑回形空间、低平形态、深洞小窗等,支撑高寒地区建筑设计标准化(对应科技创新2.3)。作为主要设计人员,参与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河湟文化博物馆等示范工程的技术实施与模式应用(对应科技创新4.1)。主编《青海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必备附件1.2),负责高原建筑绿色设计条文的编写与技术审查。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度,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特等奖,中国传统聚落保护研究丛书 陕西聚落,1/2 - 姓名:田一辛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厘清建筑空间、形态、界面及设备参数与能耗、光热性能、空间绩效间的耦合机制,创建绿色性能设计优化方法及系统,实现参数自动优化与方案生成(对应科技创新3.2)。研发发明专利《一种建筑绿色性能设计优化方法及系统》(其他附件2.3),负责算法开发与系统集成。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5年度,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西部丝路沿线地域绿色建筑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应用,7/15,25-T-1
(2)2024年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居住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计算标准及配套软件,4/11 - 姓名:叶飞
排名:8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构建兼具西北地域特色与优异绿色性能的建筑材料部品部件库,形成涵盖聚落布局、平面形体、部品构件、材料构造、细部工法等5大方面的营建技术新谱系(对应科技创新3.1)。主持创建“文绿一体”西部地域绿色建筑评价数据库,实现多源数据的系统集成与高效检索(对应科技创新3.3)。主持研发软件《“文绿一体”西部地域绿色建筑评价数据库平台V1.0》(其他附件2.9),负责数据库架构设计、数据标准制定与系统开发。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基于多元文化的西部地域绿色建筑模式体系、关键技术与应用,8/20,2024-T-0102 - 姓名:田虎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系统揭示了西北地域建筑空间原型与技术原型的耦合机制,厘清了建筑原型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生关系,建立了各子区多层级模式之间的协同、继承、精化、组合、分层、变体、互斥、权衡8种相互逻辑关系,支撑了模式体系的逻辑建构与动态适配(对应科技创新2.2)。做为核心设计人员,参与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河湟文化博物馆、海东市朝阳中学、渭华干部学院等重大示范工程的模式提取与转译应用(对应科技创新4.1)。主编专著《土族传统民居建筑模式语言现代转译方法研究》(其他附件2.5、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5年度,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西部丝路沿线地域绿色建筑理论方法、关键技术与应用,8/15,25-T-1
(2)2020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工程建设组,一等奖,黄土高原新型镇村体系规划方法与应用,7/11 - 姓名:董耀军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基于BIM平台,主持创建了“文绿一体”建筑设计原理、模式体系、技术体系、构造部品的统一建模标准,实现了全流程数据贯通(对应科技创新3.1)。做为技术负责人,参与了河湟文化博物馆示范工程的BIM技术应用与数字化建造实施(对应科技创新4.1)。主编陕西省《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标准》(其他附件2.7、2.8),负责标准条文编制与技术审查。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于洋
排名:1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创建传统营建与现代技术双向转换设计方法,协助形成了“分、转、传、换、减”3层级建筑设计操作方式及应用图解矩阵(对应科技创新1.2)。协助建立了西北荒漠区外封内敞空间组织、不同朝向功能空间布局与表体非平衡气候响应、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冬夏双适应建筑“遮用阳”、热压通风与功能空间复合等5类一级模式、22类二级模式,负责模式归纳与图示化表达(对应科技创新2.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0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工程建设组,一等奖,黄土高原新型镇村体系规划方法与应用,2/11
(2) 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新地域乡村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7/11,2019-208-R7 - 姓名:李焜
排名:1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凝炼传统地域建筑中的绿色性能原理,并提出其在新技术条件下的现代转换路径,支撑了设计原理的现代化转型(对应科技创新2.1)。协助建立西北荒漠区5类一级模式、22类二级模式,重点参与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热压通风等模式的参数化研究(对应科技创新2.4)。做为设计人员,参与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示范工程的绿色技术集成与设计优化(对应科技创新4.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高雅
排名:1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揭示西北地域建筑空间原型与技术原型的耦合机制,重点负责多源数据整理、参数化建模及典型模式耦合关系的数理统计分析,协助厘清建筑原型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生关系,重点负责多层级模式间8种逻辑关系的数据验证与模型构建(对应科技创新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芦旭
排名:1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构建兼具西北地域特色与优异绿色性能的建筑材料部品部件库,重点负责传统地方材料与现代节能构造技术的适配性研究与性能优化,协助完成营建技术新谱系中材料构造与细部工法部分的集成与图谱绘制(对应科技创新3.1)。做为主要设计人员,参与了海东市朝阳中学、渭华干部学院等示范工程的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地域材料选用与绿色建造技术实施,负责项目中与传统工艺现代化及构造创新相关的技术落地与现场指导(对应科技创新4.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赵阳
排名:15 行政职务: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建立西北荒漠区外封内敞空间组织、不同朝向功能空间布局与表体非平衡气候响应、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冬夏双适应建筑“遮用阳”、热压通风与功能空间复合等5类一级模式、22类二级模式,重点负责气候响应与空间组织的模拟分析(对应科技创新2.4)。做为设计成员,参与了河湟文化博物馆重大示范工程的空间模式应用与绿色性能优化(对应科技创新4.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 2024年度,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场馆大空间转换设计关键技术集成与工程应用,9/15,24-1-5
(2) 2024年度,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西北地区工业遗存绿色低碳更新改造关键技术与应用,9/15,24-2-3
(3) 2024年度,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双碳”视野下的关中传统民居适应性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15/15,24-2-4
(4) 2024年度,陕西省土木建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枢纽机场航站楼疫控处置关键技术与应用,12/15,24-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