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医药卫生组
项目名称:低辐射多模态影像技术创新及在肺部疾病精准诊疗中的应用
提名单位: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
提名等级:三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呼吸系统疾病是在我国居于病死率第三位的疾病,其疾病临床症状类似,但高异质性高,加之现有诊断标准滞后的问题,对疾病的早期发现,精准分型,个性化治疗,预后判断均提出挑战。围绕以上需求,本项目利用影像学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地位,基于多模态影像,构建了呼吸系统影像数字化分析平台。通过对多模态影像学图像的量化分析,构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模型,为疾病早期及进展过程中肺结构的实时动态监测,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分型及预后判断提出依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此过程中,研究成果应用于10余家综合医院,6000余例患者诊断依据,所获得经验在各类学术活动,学习班及行业专著中进行推广。对呼吸系统慢性病的精准诊断做出放射学应用的贡献。所获得研究成果在小微企业实施转化。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于楠
    排名:1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成果的主要规划者和完成人,是大部分成果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生培养和创新团队的申请。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2. 姓名:韩冬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完成部分包括定量数据的采集、校正、模型构建、验证,为肺炎、支气管扩张模型构建做出贡献。为主要知识产权1,8,10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3. 姓名:党珊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完成多模态影像的数据采集、图像融合、模型构建及临床应用部分。为主要知识产权2,3,4,8,9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4. 姓名:马光明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解决影响多模态定量影像数据采集的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主要知识产权3,4,7,8,9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8年获得陕西省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5. 姓名:蒲豆豆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主管技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完成影像数据与临床指标的关联问题,进行临床应用验证,是主要知识产权5,7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6. 姓名:江叶海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技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影像学数据的主要收集者和图像质量控制。主要知识产权5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7. 姓名:樊秋菊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影像学数据的主要收集者和质量控制者。主要知识产权8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陕西中医药大学
    单位贡献: 在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依托单位在平台搭建、资源保障与区域推广方面发挥了核心支撑作用。首先,单位专项投入并建成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分析实验室,配备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及多模态影像处理工作站,为海量影像数据的存储、处理与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提供了先进的硬件基础。其次,整合放射科、呼吸科及信息科多学科团队,组建专业技术小组,负责影像采集标准化、算法校验、平台维护及质量控制,保障了全肺定量分析流程的稳定运行。 在项目管理方面,依托单位设立专项管理办公室,协调伦理审批、数据安全与跨机构合作事宜,组织临床验证试验,推动CT与MRI定量测量结果与肺功能、病理等金标准对比,确保了模型构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此外,单位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与软件企业合作完成三项肺定量分析系统的软件著作权转化与临床部署。 为推动区域技术普及,依托单位主办多期“胸部影像定量分析”相关内容学术会议或沙龙,组织编写临床指南,并成功将集成定量分析平台、标准化扫描方案及诊断流程推广至西北地区十家医疗单位,有效提升了基层医院对慢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随访评估能力,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影响力。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