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医药卫生组
项目名称: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关键技术体系的构建与示范应用
提名单位: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关键技术构建与示范应用》项目聚焦中药制药物料粉体客观复杂性,构建粉体改性与制剂设计创新技术体系,完善中药制剂学“物料表征-技术导入-制剂改良”理论链条,构建产业技术转化体系,突破中药制剂低溶低渗、混合不均、顺应性差、稳定性欠佳等瓶颈,有力推动中药制剂从经验化向精准化升级,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具备突出的科学价值与行业引领作用。项目组通过专利转化、技术服务等形式“精准施策”针对性导入羚珠散、珠黄吹喉散、固肠止泻丸、参苓白术散、双石通淋胶囊等30余个中成药品种,实现专利转化10项,完成技术服务50余次;为陕西摩美得气血和制药有限公司、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雷允上等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13亿元,新增利润1.77亿元,降低生产成本1.39亿元,经济效益明显。培养本科生300余人,研究生50余人,其中20余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余人赴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学府继续读博深造,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史亚军
    排名:1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面向中药制药物料复杂系统凝练共性关键技术的战略设想,是本项目的总体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推动中成药制剂工艺升级与产业化应用。对本项目所列:1.系统构建中药制药物料组分解析与粉体性质表征的技术体系,突破物料特性与制剂改良的关联瓶颈;2. 精准建立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技术与制剂设计创新体系,推动中药制剂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3. 全面构建面向产业“精准施策”的创新技术转化体系,发动引领中药产业价值快速提升的技术新引擎等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为主要知识产权1、2、3、4、6、7、8、10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面向中药制剂改良的中药物料改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1/11; 2.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陕产特色资源太白楤木开发体系的构建与应用,3/9,2021-J-214065-2-R03。
  2. 姓名:邹俊波
    排名:2
    行政职务: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所列:1.系统构建中药制药物料组分解析与粉体性质表征的技术体系,突破物料特性与制剂改良的关联瓶颈;2. 精准建立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技术与制剂设计创新体系,推动中药制剂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3. 全面构建面向产业“精准施策”的创新技术转化体系,发动引领中药产业价值快速提升的技术新引擎等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为主要知识产权1、2、3、4、5、6、7、8、10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面向中药制剂改良的中药物料改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2/11; 2.202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药挥发油提取过程关键技术构建及应用,5/10,2023-J-234510-2-R05; 2.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陕产特色资源太白楤木开发体系的构建与应用,7/9,2021-J-214065-2-R07。
  3. 姓名:封亮
    排名:3
    行政职务:副院长/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所列:1.“系统构建中药制药物料组分解析与粉体性质表征的技术体系,突破物料特性与制剂改良的关联瓶颈”中“中药组分解析与性质表征”技术体系;2. “精准建立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技术与制剂设计创新体系,推动中药制剂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中“构建多维、动态质控技术体系,为改性技术实施提供客观评价”;3. “全面构建面向产业“精准施策”的创新技术转化体系,发动引领中药产业价值快速提升的技术新引擎”过程中的产业推广应用等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为主要知识产权7、8、9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面向中药制剂改良的中药物料改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3/11; 2.2022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源于经典方剂的防治糖尿病及其认知障碍再评价技术体系与应用,2/9。
  4. 姓名:贾晓斌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药科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所列:1.“系统构建中药制药物料组分解析与粉体性质表征的技术体系,突破物料特性与制剂改良的关联瓶颈”中“中药组分解析与性质表征”技术体系;2. “精准建立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技术与制剂设计创新体系,推动中药制剂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中“构建多维、动态质控技术体系,为改性技术实施提供客观评价”;3. “全面构建面向产业“精准施策”的创新技术转化体系,发动引领中药产业价值快速提升的技术新引擎”过程中的产业推广应用等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为主要知识产权7、8、9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面向中药制剂改良的中药物料改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4/11; 2.2022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源于经典方剂的防治糖尿病及其认知障碍再评价技术体系与应用,3/9。
  5. 姓名:张定堃
    排名:5
    行政职务:副处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所列:1.“系统构建中药制药物料组分解析与粉体性质表征的技术体系,突破物料特性与制剂改良的关联瓶颈”中“中药粉末粉体性质的表征”技术体系;2. “精准建立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技术与制剂设计创新体系,推动中药制剂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中“首创粒子设计改性技术,改良中药粉末混合均一性、稳定性,提高制剂质量”;3. “全面构建面向产业“精准施策”的创新技术转化体系,发动引领中药产业价值快速提升的技术新引擎”过程中的产业推广应用等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为主要知识产权5、10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6. 姓名:王媚
    排名:6
    行政职务:主任
    技术职称:高级实验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所列:1.“系统构建中药制药物料组分解析与粉体性质表征的技术体系,突破物料特性与制剂改良的关联瓶颈”中“中药粉末粉体性质的表征”技术体系;2. “精准建立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技术与制剂设计创新体系,推动中药制剂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中“首创粒子设计改性技术,改良中药粉末混合均一性、稳定性,提高制剂质量”等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为主要知识产权2、3、4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面向中药制剂改良的中药物料改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8/11。
  7. 姓名:郭东艳
    排名:7
    行政职务: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所列:1.“系统构建中药制药物料组分解析与粉体性质表征的技术体系,突破物料特性与制剂改良的关联瓶颈”中“中药粉末粉体性质的表征”技术体系;2. “精准建立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技术与制剂设计创新体系,推动中药制剂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中“创新磷脂复合改性技术,改良中药组分低溶低渗缺陷,提高生物利用度”等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为主要知识产权1、3、4、10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面向中药制剂改良的中药物料改性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5/11; 2.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陕产特色资源太白楤木开发体系的构建与应用,1/9,2021-J-214065-2-R01。
  8. 姓名:刘航
    排名:8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主管药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所列:1.“系统构建中药制药物料组分解析与粉体性质表征的技术体系,突破物料特性与制剂改良的关联瓶颈”中“中药粉末粉体性质的表征”技术体系;2. “精准建立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技术与制剂设计创新体系,推动中药制剂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中“构建多维、动态质控技术体系,为改性技术实施提供客观评价”等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为主要知识产权6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9. 姓名:翟秉涛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所列:1.“系统构建中药制药物料组分解析与粉体性质表征的技术体系,突破物料特性与制剂改良的关联瓶颈”中“中药组分解析与性质表征”技术体系;2. “精准建立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技术与制剂设计创新体系,推动中药制剂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中“创新磷脂复合改性技术,改良中药组分低溶低渗缺陷,提高生物利用度”等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为主要知识产权10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陕产特色资源太白楤木开发体系的构建与应用,5/9,2021-J-214065-2-R05。
  10. 姓名:崔春利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实验师
    工作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对本项目所列“系统构建中药制药物料组分解析与粉体性质表征的技术体系,突破物料特性与制剂改良的关联瓶颈”中中药粉末粉体性质的表征以及“精准建立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技术与制剂设计创新体系,推动中药制剂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中“首创粒子设计改性技术,改良中药粉末混合均一性、稳定性,提高制剂质量”做出创造性贡献。为主要知识产权1、2、3、4的完成人。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陕西中医药大学
    单位贡献:是本项目的总体设计、实施单位。在关键技术构建方面,主导系统构建中药制药物料组分解析与粉体性质表征的技术体系、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技术与制剂设计创新体系以及面向产业“精准施策”的创新技术转化体系等核心内容;在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学校通过专利转化、技术服务等形式“精准施策”针对性导入羚珠散、珠黄吹喉散、固肠止泻丸、参苓白术散、双石通淋胶囊等30余个中成药品种,实现专利转化10项,完成技术服务50余次;为陕西摩美得气血和制药有限公司、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雷允上等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超10亿元,经济效益明显。在社会效益方面,培养本科生300余人,研究生50余人,其中20余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余人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学府继续读博深造,为行业输送了坚实的后备力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 单位名称:中国药科大学
    单位贡献:是本项目中药组分相关技术理论体系和产业化的主要搭建、研究和实施单位。项目研究过程中,针对中药成分复杂性,基于多维联用技术及智能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创新构建数据驱动的药效成分特征全景解析体系,构建高精度的“源成分-基本成分-药效组分”数据库,开发组分结构解析高通量质谱分析软件。进一步在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基础上,以组分渗透性和溶解性参数为主要依据,提出适宜于中药组分特性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明确了中药组分主要呈现高溶解低渗透和低溶解低渗透特征,为组分改性技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集成在线光谱和离线色谱技术,构建多维、动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通过在线光谱技术监测粉体改性技术实施过程的关键质量参数波动,并结合高分辨率离线色谱分析,精准解析药效物质基础的动态变化,保障中药及其制剂产品核心技术导入前后的多维质控和客观评价。通过技术服务与转化,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制剂在线控制,及时发现并纠正技术实施过程中的偏差,提高了产品质量稳定性与均一性,大幅减少不合格产品出现。出版《中药产业技术概览》等专著多部,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多名。

  3. 单位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
    单位贡献:是本项目中粉体改性技术应用研究和实施单位。在系统构建中药制药物料组分解析与粉体性质表征的技术体系方面,参与中药粉末粉体性质的表征研究,系统开展粉体成分组成、表面性质、外观形状、理化性质、形貌结构、力学性质等研究,构建关联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顺应性等制剂属性的物性综合表征数据库。在精准建立中药制药物料粉体改性技术与制剂设计创新体系方面,面向导致制剂缺陷的关键物料及其粉体性质,针对性导入机械研磨分散、机械粒子复合等核心技术,首次形成面向粉末类中药制药物料的粒子设计技术体系,基于宏量粉体学大数据开发“关键物性表征-性质缺陷定位-技术工具选择”的改性决策系统。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中药饮片青黛的粉体学性质改良,克服传统饮片性质缺陷。与陕西中医药大学共同出版《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专论》等权威教材多部,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多名,联合申报专利、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多项。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