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医药卫生组
项目名称:医院和社区获得性多重耐药菌致病机制及防控标准体系构建与应用
提名单位: 汉中市人民政府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针对WHO警示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目细菌等高危多重耐药菌,系统揭示医院-社区-食品链传播机制及致病规律,首次发现陕西省CC92克隆群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暴发流行及XerC/D重组介导的blaOXA-72基因水平传播机制,阐明ST195型鲍曼不动杆菌与患者死亡的关联性,确认KPC-2和NDM酶介导CRKP在汉中地区高流行态势,率先报道中国26省mcr-1阳性食源沙门菌质粒特性,揭示动物源耐药菌向人跨宿主传播风险;创新性构建基于"One Health"理念的三级联防联控体系,通过标准化筛查实现耐药菌早筛早控与溯源追踪;制定/修订GB 4789.44-2020等5项微生物领域国家强制标准,攻克检验技术"卡脖子"难题,制备200株标准菌株入库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15株纳入国家标准,研发12类标准物质形成规模化生产;成果在陕西、北京等213家医院(含北京协和医院)、食药所、疾控系统落地应用,组织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815家微生物实验室14项能力验证工作,通过国家"微光计划"等平台培训超5000人次,培养博士6名、硕士12名、微生物领域骨干超90名,形成"标准引领-技术下沉-人才反哺"培养机制。主编专著2部,发表论文46篇(SCI 13篇),获专利1项,为全球抗感染策略优化、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公共卫生风险管控提供关键科学依据,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辜依海
    排名:1
    行政职务:主任
    技术职称:主任技师
    工作单位:三二〇一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第一完成人,主要完成创新点1.3.2、1.3.3、1.3.4的系统设计、研究、文章撰写和发表工作,见附件1-1-2、2-2-11~2-2-13。系统阐明了陕西地区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和汉中地区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耐药和致病机制;解析了人源及动物源大肠埃希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机制及表型特征;并完成新药nafithromycin对中国肺炎链球菌抗菌活性的系统评估。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1篇,见附件2-1-2。对项目成果通过“微光计划”等国家、省级继续教育平台在北京、陕西、甘肃等40家医院推广。牵头完成本项目科研成果鉴定和陕西科学进步奖申报材料撰写。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6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多重耐药病原菌临床感染潜在危险性研究,排名第一,证书号:2016-2-081-R1。 2013年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优秀科技论文奖,三等奖,论文题目: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quinolone-resistant mechanisms in a lab selected Salmonella enterica Typhimurium mutant,排名第一,证书号:2013L055。
  2. 姓名:胡豫杰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第二完成者,负责完成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流行病学、耐药特征和机制研究,主要完成创新点1.3.1和1.3.3的系统研究、项目设计、实验数据统计、文章撰写和发表等工作,见附件1-3、2-1-2、2-1-13~2-1-18、2-1-23~2-1-25、2-2-14、2-2-9~2-2-10。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项目相关论文22篇,参与国家标准修订3项,申请专利1项,主编/副主编科研论著3本,组织全国431家检测机构开展能力验证考核1项。参与本项目科研成果鉴定材料和陕西科学进步奖申报材料撰写。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获奖项目:我国食品链耐药菌/基因精准识别、传播机制与减抗降抗控制研究,排名第三,证书编号202103320P0803。 2020年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食品中重要生物因子标准化检测技术集成研究,排名第九,证书编号2020-1-33。
  3. 姓名:张微
    排名:3
    行政职务:科室副主任
    技术职称:副主任技师
    工作单位:三二〇一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第三完成者,主要参与创新点1.3.2、1.3.3、1.3.4的系统研究工作,见附件1-1-2、2-2-11~2-2-13。参与试验操作、资料收集和细菌耐药机制和分子水平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统计分析,文章撰写,参与发表文章16篇,附件2-1-2。主持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参与项目科研成果鉴定材料和陕西科学进步奖申报材料撰写。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7年《多重耐药病原菌临床感染潜在危险性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6-2-081-R3
  4. 姓名:李景云
    排名:4
    行政职务:副主任
    技术职称:主任技师
    工作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第四完成者。主要完成创新点1.3.1的系统研究工作,见附件1-1-3,1-2,2-1-3~2-1-12,2-7-8,2-7-9。组织全国384家检测中心进行致病菌检测能力验证,研发的12类标准物质在30余家机构开展应用,组织三家单位协同完成十四五课题,构建的质控物质对临床、食品来源病原菌的精准分离鉴定提供有力支撑。参与本项目科研成果鉴定材料和陕西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材料修订。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获得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第四完成人),项目名称:战创伤和灾难救援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快速诊断和感染控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2-42。
  5. 姓名:李凤琴
    排名:5
    行政职务:中心顾问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第五完成者,负责指导完成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流行病学、耐药特征和机制研究,主要完成创新点1.3.1和1.3.3的系统研究、项目设计、文章撰写修改和发表等工作,见附件1-1-1、1-3、2-1-2、2-1-13~2-1-18、2-1-23~2-1-25、2-2-14、2-2-1~2-2-6、2-2-9~2-2-10。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项目相关论文22篇,主持国家标准制定2项,参与国家标准修订3项,共同申请专利1项,主编/参编科研论著3本,组织全国431家检测机构开展能力验证考核1项。参与本项目科研成果鉴定材料和陕西科学进步奖申报材料撰写。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2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获奖项目:我国食品链耐药菌/基因精准识别、传播机制与减抗降抗控制研究,排名第一,证书编号202103320P0801。 2020年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奖项目:食品中重要生物因子标准化检测技术集成研究,排名第一,证书编号2020-1-33。
  6. 姓名:侯轩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主管技师
    工作单位:三二〇一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第六完成者,主要参与创新点1.3.2、1.3.3、1.3.4的系统研究工作,见附件1-1-2、2-2-11~2-2-13。。负责试验操作、标本采集、标本检验及细菌耐药机制研究,完成多粘菌素耐药mcr-1阳性大肠埃希菌呈现多重耐药,且在医院交叉感染研究,参与发表课题相关论文17篇,见附件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7. 姓名:王辉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主管技师
    工作单位:三二〇一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第七完成者,主要参与创新点1.3.2、1.3.3、1.3.4的系统研究工作,见附件1-1-2、2-2-11~2-2-13。负责收集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资料,负责试验操作、标本采集及细菌耐药机制研究,试验操作、标本采集及细菌耐药机制研究,参与发表课题相关论文17篇,见附件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8. 姓名:陈士新
    排名:8
    行政职务:科主任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三二〇一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第八完成者,主要负责创新点1.3.2、1.3.3、1.3.4中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确定患者感染因素和死亡因素,并进行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见附件1-1-2、1-2。参与项目科研成果鉴定材料和陕西科学进步奖申报材料修订。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6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名称《磁共振成像曲面重建联合仿真内窥镜在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应用研究》,排名第2,证书编号:2015-3-085-R2。
  9. 姓名:张波
    排名:9
    行政职务:骨科医院院长、脊柱外科主任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三二〇一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第九完成者,主要负责创新点1.3.2、1.3.3、1.3.4中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确定患者感染因素和死亡因素,并进行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见附件1-1-2、1-2。参与项目科研成果鉴定材料和陕西科学进步奖申报材料修订。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6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四),项目名称为“磁共振成像曲面重建联合仿真内窥镜在三叉神经痛及面积痉挛的医用”,证书编号:2015-3-085-R4。
  10. 姓名:邓明惠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技师
    工作单位:三二〇一医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第十完成者,主要参与创新点1.3.2、1.3.3、1.3.4的系统研究工作,见附件1-1-2、2-2-11~2-2-13。负责完成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门氏菌、肺炎链球菌菌株鉴定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参与发表文章16篇,见附件2-1-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三二〇一医院
    单位贡献:三二〇一医院作为本项目第一申请单位,在项目执行中统筹策划,发挥了核心引领与关键支撑作用。其突出贡献体现在:率先揭示了陕西省血流感染中CC92克隆群鲍曼不动杆菌的爆发流行及其通过XerC/D位点水平传播blaOXA-72基因的机制,并主导研究了高耐药、高毒力CRKP在汉中的流行态势及院内播散,研究发现汉中地区冷冻整鸡、冷冻猪肉馅与腹泻患者样本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德比沙门菌、伦敦沙门菌存在跨宿主传播,环丙沙星耐药沙门菌菌在gyrA或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s)中发现5个单碱基突变;发现ST59型MRSA在院内、社区感染人群及零售畜牧产品中广泛传播。发现新药那非霉素(WCK 4873)对中国大陆地区高耐药的肺炎链球菌表现出优异的体外活性,支持其作为中国大陆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的新选择,这些研究为项目奠定关键科学基础;同时,医院牵头构建并落地了基于One Health理念的三级联防联控体系,在重点科室推行精准筛查标准化、规范医疗机构内传播阻断措施,并整合多源基因组数据支撑追踪溯源;作为成果应用的核心枢纽,医院主导的防控体系成功在陕西、北京等地医疗机构落地,同时,医院积极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平台,如“微光计划”、“培微计划”、陕西省继续教育项目,开展技术辐射与人才培养,组织专题会议、深入基层指导、系统化培养博士和硕士及临床微生物业务骨干,切实提升了区域耐药菌综合应对能力。

  2. 单位名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单位贡献:作为本项目第二申请单位,国家风险评估中心在项目执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专业技术支撑作用,其核心贡献集中于:主要完成创新点1.3.1和1.3.3的系统研究,负责完成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流行病学、耐药特征和机制研究工作。通过研制致病菌检测专利技术方法、制定/修订食品安全国家强制性标准、开展耐药传播机制与跨宿主传播研究,形成耐药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与防控技术体系,为食源性耐药菌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此外通过论文/科研论著发表、举办检验技术培训和组织全国范围检测能力验证,系统培养博士、硕士和微生物业务骨干,有效提升项目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力与传播力。国家风险评估中心为项目的关键技术突破、标准及防控体系构建及知识传播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

  3. 单位名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单位贡献:作为本项目第三申请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在项目执行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作用,其核心贡献集中于:在中国医学细菌保藏中心(CMCC)入库了大量标准菌种,并将多个自主分离的标准菌种应用于国家级强制检验标准,替代了多株标准中已多年使用的美国典型保藏中心(ATCC)菌种,为突破微生物检验 “卡脖子”瓶颈提供了关键菌种资源。具体包括:成功分离并注册了涵盖103种微生物的200株CMCC标准菌株,其中15株被国家强制标准正式采用,显著提升了我国微生物检测的标准化水平和话语权;同时,建立了≥2000支/种/年的微生物标准物质稳定生产能力,为耐药菌防控体系的长期运行和全国推广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和技术后盾;组织全国食品药品检定所检测能力验证,系统培养博士、硕士和微生物业务骨干,是项目实现“筑牢耐药菌防控技术屏障”目标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