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医药卫生组 | | 项目名称: | 辅助生殖子代健康保障关键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该项目研究内容真实,研究成果创新性强、解决该专业领域难题、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前景好,总体水平高。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王晓红
排名:1 行政职务:妇产科主任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项目的组织者和负责人,负责整体项目的主要基金申请、人员组织、课题研究指导等工作。带领团队建立了辅助生殖子代健康研究平台,指导课题组成员围绕保障辅助生殖子代健康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新技术应用,率先应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新技术,将出生缺陷防控关口前移至孕前阶段;发现子宫内膜损伤的关键分子机制,研发子宫内膜功能重建新疗法,有效改善胚胎种植结局;揭示COH高雌激素介导“母源-卵源”作用致低出生体重的新机制,首次建立临床预警指标,减少子代低出生体重发生。对应本项目科技贡献1,2,3。见附件必备材料1-1-1,1-1-2,其他材料2-2-1至6,2-6-1至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应用和相关基础研究(07-1-18-R2),排名第2。
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9),HLA-G与蜕膜NK细胞应答调控异常在复发性流产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2019-B-F-11-01),排名第1。 - 姓名:姚元庆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国际上率先将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于非整倍体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基于三代测序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单基因病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精准阻断遗传缺陷患儿的出生。对应本项目第1项科技贡献。见附件必备材料1-1-3和其他材料2-4-1,2-4-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应用和相关基础研究(07-1-18-R2),排名第1。 - 姓名:肖西峰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出生缺陷防控的遗传咨询;引进PRP在子宫内膜损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主刀国内首例经宫腔镜子宫内膜下PRP注射术。在各级学术会议上宣讲、推广、交流、培训该技术近30余次。深度参与首部相关指南撰写。对应本项目第1、2项科技贡献。见附件必备材料1-1-1和其他材料2-2-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王珺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技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针对常规PGT技术的局限性,创新性应用6项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新技术,实现了“全面覆盖”、“有效识别”、“精准诊断”的目标,提升胚胎质量,开辟孕前一级防控新路径,降低出生缺陷。对应本项目第1项科技贡献。详见附件其他材料2-2-1至2-2-6,2-5-1,2-6-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张琬琳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引进PRP在子宫内膜损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参与首例(一助)经宫腔镜子宫内膜下PRP注射术,并在本科室广泛应用。在各级学术会议上宣讲、培训该技术近20次。深度参与首部相关共识撰写,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取卵周期母体高雌激素水平与冷冻周期子代出生体重的量效关系。对应本项目第2、3项科技贡献。详见附件其他材料2-2-7,2-5-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陈书强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发现子宫内膜损伤关键分子机制,对应本项目科技贡献二。发现了COH高雌激素引起子宫基质细胞蜕膜化障碍,导致子宫NK细胞分化与功能异常,影响胎盘形态和功能,导致子代低出生体重的“母源”作用机制;揭示了COH高雌激素通过介导卵母细胞TET2致母源印记基因MEST的DNA甲基化下调,影响胎盘形态和功能导致子代低出生体重的卵源作用机制,对应本项目第3项科技贡献。详见附件必备材料1-1-1,1-1-2;其他材料2-6-3,2-6-5,2-6-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9),HLA-G与蜕膜NK细胞应答调控异常在复发性流产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2019-B-F-11-01),排名第6。 - 姓名:董杰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主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揭示子宫内膜损伤关键机制的相关研究;揭示围着床期外周血miRNAs的动态变化谱,发现胚胎种植窗口期外周血miRNAs表达特征可反映子宫内膜容受状态,参与构建外周血miRNAs无创种植窗预测新工具,指导胚胎移植,改善胚胎种植结局;参加揭示高雌激素环境导致胎盘功能异常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对应本项目第2、3项科技贡献。详见附件必备材料1-1-1,1-1-2,其他材料2-6-1,2-6-3,2-6-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孙惠君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主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揭示子宫内膜损伤的关键机制:活化的致炎型巨噬细胞通过TGF-β1促进基质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引起α-SMA及Collagen I过度沉积,最终导致子宫内膜异常修复;参与了COH高雌激素通过介导卵母细胞TET2致母源印记基因MEST的DNA甲基化下调,影响胎盘形态和功能导致子代低出生体重的卵源作用机制。对应本项目第2、3项科技贡献。详见附件必备材料1-1-1,1-1-2,其他材料2-6-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熊俞婧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主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揭示围种植期外周血miRNAs可以预测胚胎种植结局,参与外周血miRNA无创种植窗预测模型的构建;参与揭示子宫内膜损伤关键机制的相关研究;参与揭示COH高雌激素至子代低出生体重的母源性机制,对应本项目的第2、3项科技贡献。详见附件必备材料1-1-1和其他材料2-6-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赵宏喜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揭示子宫内膜损伤的机制并初步建立干预策略,参与外周血miRNA无创种植窗预测模型的构建,参与保障COH高雌激素致子代低出生体重的研究,对应本项目的第2、3项科技贡献。详见附件其他材料2-5-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9),HLA-G与蜕膜NK细胞应答调控异常在复发性流产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2019-B-F-11-01),排名第2。 - 姓名:姜锋
排名:11 行政职务:妇产科副主任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揭示子宫内膜损伤的机制并初步建立干预策略,参与揭示COH高雌激素致低出生体重的母源性机制,并保障了COH高雌激素致低出生体重的患儿的健康分娩。对应本项目的第 2、3项科技贡献。详见附件其他材料2-5-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9),HLA-G与蜕膜NK细胞应答调控异常在复发性流产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2019-B-F-11-01),排名第5。 - 姓名:李博
排名:1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了COH高雌激素致低出生体重的“母源-卵源”作用机制,揭示了COH高雌激素通过介导卵母细胞TET2致母源印记基因MEST的DNA甲基化下调,影响胎盘形态和功能导致子代低出生体重的卵源作用机制,对应本项目第 3 项科技贡献。详见附件其他材料2-5-2,2-6-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9),HLA-G与蜕膜NK细胞应答调控异常在复发性流产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2019-B-F-11-01),排名第4。 - 姓名:巨瑛
排名:1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PGT技术在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结构和在单基因病检测上 创新与应用,参与揭示围着床期外周血miRNAs的动态表达谱。对应本项目第 1,2 项科技贡献。详见附件其他材料2-6-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吴静
排名:1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创新性的发现促性腺激素总剂量>2500 IU 可作为低出生体重的临床预警阈值;同时,确立促排卵周期中雌激素水平>2950 pg/mL 为低出生体重的另一预警阈值,对应本项目第 3项科技贡献。详见附件其他材料2-6-1,2-6-2,2-6-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方正
排名:1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主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揭示胚源性miRNA在母胎界面信息交流新机制;参与揭示子宫内膜损伤关键机制的相关研究;参与揭示COH高雌激素通过“卵源-母源”至低出生体重的机制研究。对应本项目的第 2,3 项科技贡献。详见附件必备材料1-1-1,1-1-2,其他材料2-6-3、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单位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是培养中、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本单位第二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1.在平台支持方面,依托多个国家级与军队级高水平平台,支持项目建设了包括全军后勤专业重点实验室、全军优生优育技术研究所、军人精子库、遗传咨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陕西省生殖医学与妇科内分泌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学校及医院为上述平台建设累计投入专项经费950万元,为项目关键技术攻关和临床资源整合提供了核心支撑条件。2.在资源投入方面,学校及医院协助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给予课题配套经费1562万元。同时,配套投入总值超1亿元的先进医疗与实验设备及专用基础研究场地,为项目科研创新和技术研发提供了关键的硬件保障。3.在政策扶持方面,学校及医院在人才引进、团队配置、跨学科协作、科研服务与伦理审查等方面提供政策倾斜,建立高效协同机制,为项目团队专注研发和创新创造了有利环境。4.在应用推广方面,学校及医院积极推动项目成果转化,支持课题组将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新技术、子宫内膜功能重建新疗法等多项关键技术应用于临床。
通过以上实质性支持,本单位有力保障了项目在辅助生殖子代健康领域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为提升人口健康质量做出了实际贡献。
- 单位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单位贡献: 本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作为本项目的第二完成单位,在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在平台支持方面,依托医院高水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平台,为项目组开展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新技术提供了有力支撑。2.在资源投入方面,积极协调并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经费配套、人员支持以及实验条件等方面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保障。3. 在应用推广方面,协助推动PGT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促进了相关技术的成果转化。
基于上述支持,本单位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通力合作,共同推进PGI技术的创新发展。双方通过协同攻关,为加强出生缺陷的孕前一级精准防控、降低子代出生缺陷风险作出了切实贡献。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