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医药卫生组
项目名称:跨尺度磁医疗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
提名单位: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提名等级:一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研究内容真实可靠,研究成果创新性强、解决该专业领域难题、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前景好,总体水平高。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刘晓丽
    排名:1
    行政职务:研究中心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总体负责制定项目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对本项目创新点1-3做出重要贡献。提出跨尺度磁生物效应研究思路,原创性构建磁生物效应理论框架。主导研发高性能可调磁响应磁纳米介质,显著提升磁感应热效率,揭示磁与生物体作用的次生生物效应机制。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3,附件1-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2.2016年国家首届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1);3.2020年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6);4.2020年陕西省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获得者(1/1);5.2021年陕西省创新创业类好青年(1/1);6.2022年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1)。
  2. 姓名:WURONGQIAN
    排名:2
    行政职务:科技部副部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协助第一完成人完成本项目的技术发明和组织实施工作,在创新点2磁与生物相互作用的次生生物效应机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承担磁感应热、力的生物调控机制研究工作,参与磁感应热设备和磁健康产品研发,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与应用推广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6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10);2.2018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
  3. 姓名:樊海明
    排名:3
    行政职务:纳米医学与工程中心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协助第一完成人完成本项目的技术发明和组织实施工作,在创新点1-3磁性纳米材料构建、设备研发以及磁生物机制探索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研究多频磁控瘤内递送与生物免疫调控,推动跨尺度磁技术研究平台建设。作为团队骨干,积极促进西北大学与医院团队的联合攻关,提升了项目的基础研究深度。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3,附件1-1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6);2.2021年华夏医学科技二等奖(4/10);3.2022年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0/15)。
  4. 姓名:方彦雯
    排名:4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经济师
    工作单位: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创新点3成果的转化应用,在智能可穿戴磁刺激设备研发中发挥核心作用,主持多项专利成果,推动磁健康产品标准化与规模化应用。协同临床与科研团队,推动健康管理与医疗应用的深度结合。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2-20,41,4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0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2021年荣获中国发明协会一等奖;3.2023年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4.2023年荣获浙江省知识产权三等奖。
  5. 姓名:WEIMIN
    排名:5
    行政职务:智慧健康研究院院长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创新点3成果的转化应用,主导研发磁悬浮枕头、磁热康养寝具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健康产业产品。发挥企业端与科研端桥梁作用,建立起“科研—临床—产业”紧密合作模式。证明材料见附件12-15,20,41,4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6. 姓名:董鼎辉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3推动磁感应热生物效应的转化应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参与磁感应热生物效应临床前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估,为成果应用奠定临床基础。证明材料见附件4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7. 姓名:戴丽君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2磁感应热生物机制研究中承担关键任务,分子及细胞水平研究磁感应热对肿瘤微环境免疫调控机制,发表高水平论文。积极推动跨学科合作,为精准磁干预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创新贡献。证明材料见附件5,4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8. 姓名:张娜娜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承担创新点2中动物肿瘤模型构建与磁感应热疗临床前研究工作,积极推动基础实验与临床需求对接。作为青年学者,负责多项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在跨尺度磁技术实验体系构建中贡献突出。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9. 姓名:廖钟财
    排名:9
    行政职务:技术中心主任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负责创新点3中磁健康装备研发与磁相关技术创新,推动磁生物效应成果在安全评价的标准化应用。积极参与磁健康产品开发,强化了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之间的桥梁。证明材料见附件20,41,4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3年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2022年荣获浙江省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项目二等奖;3.2017年荣获湖州市科技进步奖。
  10. 姓名:马锋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磁感应热设备研发中承担关键角色,推动临床案例的积累与效果分析。协助团队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对接,为成果推广提供临床支撑。证明材料见附件4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4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4/8);2.202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11)。
  11. 姓名:王浩华
    排名:1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医工交叉领域重要成员,进行磁感应热疗临床前安全性与磁感应热疗联合免疫治疗疗效评估。推动科研成果在临床一线落地,保障项目成果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推广前景。证明材料见附件4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1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1/11);2.2014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5/8)。
  12. 姓名:晏彬
    排名:1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助理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承担创新点2中磁感应热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生物机制实验研究,发展磁感应热疗与药物联合治疗策略。作为核心骨干,协调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在多篇高水平论文中发挥重要作用。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3,附件2-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5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4/8)。
  13. 姓名:焦王博
    排名:1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磁感应热与免疫协同机制研究方面贡献突出,参与创新点2和3设计并验证“磁热+免疫”治疗新策略。作为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推动团队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发表,提升了项目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2,3;附件4,5,7,4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5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8/8)。
  14. 姓名:王燕云
    排名:1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北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2磁性纳米材料功能化与跨尺度效应研究中承担重要任务,推动磁感应热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作为论文主要完成人,积极促进西北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团队的合作攻关。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附件3,6,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2025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7/8)。
  15. 姓名:唐倩倩
    排名:1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创新点2肿瘤磁原生及次生生物机制研究中承担重要任务,探索磁感应热疗对免疫细胞活化与免疫环境改善的作用。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验证延伸,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附件4。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交通大学作为本项目的主要依托单位,充分发挥雄厚的工科背景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突出的医学优势,构建了独特的医工交叉创新生态。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完善的平台体系和丰富的成果转化经验,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最终成功提供了全方位保障。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担了磁感应热技术生物机制的小动物与临床前研究,系统开展肿瘤动物模型构建、临床样本机制解析及联合治疗方案探索,推动磁医疗技术在肿瘤精准医疗中的转化与应用。同时,项目团队注重跨学科青年人才培养,打造了融合工程、医学与生命科学的复合型创新队伍,为磁医学领域的持续创新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单位名称:西北大学
    单位贡献:西北大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各方紧密合作,并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聚焦基础研究,在高性能、可调控磁响应纳米磁介质的构建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深入开展了磁感应热作用的生物机制探索,为重大疾病治疗提供了核心理论与技术支撑。通过与医院和企业的深度合作,有效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与产业应用。

  3. 单位名称: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作为产业化平台,负责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广。依托雄厚的研发与制造优势,成功开发出磁健康寝具及智能可穿戴磁刺激产品,构建了高端磁健康产品体系。企业还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定与市场化推广,不仅推动了健康产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