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能源与化工组 | | 项目名称: | 兰炭废水高值化提氨提氢技术与应用示范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煤炭学会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榆林地区兰炭产业发展面临兰炭废水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处置效果不稳定且资源回收率低,以及传统液氨储存条件苛刻、固态储氢材料释氢动力慢等难题,严重制约兰炭产业资源高效利用与氢能产业链发展。针对榆林市兰炭废水无害化处置难、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该项目围绕兰炭废水提氨、浓氨、固氨、氨分解制氢及固态储氢全链条式废弃能源梯级回用与新能源开发,开展兰炭废水提氨提氢技术与配套工艺研究,构建了基于除油脱酸处理后兰炭废水提氨提氢关键技术体系与全链条式产业结构,还研发了成本低廉、性能优良的纳米固氨储氢吸附材料等,搭建了兰炭废水高值化提氨提氢工业化装置。项目研究成果有效提高了兰炭废水处理可生化性和废氨资源高值化储能利用,为生产废水无害化处理、氢能特色产业链创新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实现了废氨固化储氢技术上的突破,达到“高效除废、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的多重效益。
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技科技进步奖提名条件及相关资料要求,项目在单位已完成提名公示且无异议。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张蕾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张蕾为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承担并完成了项目的总体申报、实施及验收工作。在项目中主要指导及进行项目任务2和任务3的核心研发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项目中承担了柔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固氨储氢性能优化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聚焦不同金属中心BDC材料,通过精准调控合成条件,成功制备出系列具有优异结构特性的材料;深入探究其NH₃吸附机理,为后续材料改性与性能提升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有效推动了柔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固氨储氢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7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7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证书编号:2017-3-44-01);
2018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22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22-2151-R06);
2023年,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23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23-209-R01);
2024年,陕西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证书编号:SNSES-J-2023-C02R)。 - 姓名:唐元晖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唐元晖作为本项目技术研发骨干,承担并完成了项目任务1和任务4的核心研发工作。她主导兰炭废水提氨-浓氨工艺的优化设计,实现氨产品纯度98.9%、操作成本降低35%。在重金属去除与资源回收方面,开发了改性材料,显著提升了重金属离子富集效率。在此基础上,完成兰炭废水提氨-浓氨-固氨-催化制氢的全链条集成技术体系设计与中试示范装置建设,推动了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应用。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2024中国专利优秀奖;
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1年中华环保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2022年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产业化一等奖。 - 姓名:宋瑞康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宋瑞康作为本项目的研发骨干,在本项目中承担了不同官能团改性Al-BDC材料的合成及其氨气吸附性能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创新引入多种官能团对Al-BDC材料进行改性,系统开展实验并分析不同官能团改性后材料的NH₃吸附性能与结构特征,明晰了官能团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氨气吸附效能。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陕西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证书号:SNSES-J-2023-C02R)。 - 姓名:苏佩东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苏佩东在本项目中承担了兰炭废水提氨-浓氨工艺优化和重金属富集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他通过过程模拟与仿逆流实验创新性提出酸-氨汽提塔与溶剂回收系统的热集成工艺,实现了氨产品高纯度和显著的能耗成本降低;同时研制了复合改性沸石材料,显著提升了兰炭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与富集能力,为兰炭废水资源化利用和工艺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3年度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姓名:田华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田华作为本项目研发骨干,在本项目中承担了双官能团改性Al-BDC材料的合成及其氨气吸附性能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突破了单官能团改性的局限,成功合成双官能团改性Al-BDC材料,全面研究其NH₃吸附性能与结构特征,深入解析吸附机理;同时开展材料的NH₃再生性能研究,为实现材料的循环利用、降低固氨储氢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持。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章丽萍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章丽萍在本项目中主要参与完成兰炭废水提氨提氢工艺集成与示范研究,重点完成了中试装置的工艺方案设计与系统优化。她基于多级提氨、固氨储氢及催化分解制氢等研究成果,构建了全链条式工艺集成体系,设计并搭建了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化中试示范装置,为兰炭废水高值化利用和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工程化技术支撑。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7年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证书编号:2017环-3-001-06;
2020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证书编号:KJ2020-2-22-G04;
2024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证书编号:2024-J-2-39-G7。
- 姓名:聂文杰
排名:7 行政职务:实验中心主任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聂文杰作为本项目研发骨干,在本项目中承担了Ni基催化剂制备及高效制氢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具体围绕γ-Al₂O₃展开研究,明确其性质及氨分解制氢性能,为后续催化剂载体选择提供依据;进一步开展NiOₓ/γ-Al₂O₃催化剂制备及氨分解制氢性能研究,优化制备工艺,探究还原时间、负载量等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为高效Ni基催化剂研发奠定基础。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张春晖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张春晖作为本项目技术研发骨干,承担并完成了项目任务1和任务4的核心研究工作,在兰炭废水多级高效提氨-浓氨与贵金属富集技术研发、全链条式提氨提氢工艺集成示范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主持完成了中试示范方案设计及工艺集成优化,推动了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向工程化应用转化。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2年北京水利学会一等奖;
2019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9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三等奖;
2020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1年中华环保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2021年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3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姓名:赵皓铖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赵皓铖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在本项目中承担了稀土金属掺杂Ni基催化剂制备及氨分解制氢性能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创新性引入稀土金属对Ni-M/γ-Al₂O₃(M=La、Ce、Y)催化剂进行掺杂改性,系统研究稀土助剂种类、含量以及空速等因素对氨分解制氢活性的影响,深入分析催化剂的表征及作用机理,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氨分解制氢性能。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张柳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张柳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在本项目中承担了Ni基催化剂氨分解制氢的微观机理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借助先进表征手段与理论计算方法,深入探究Ni基催化剂在氨分解制氢过程中的微观作用机制,揭示了活性位点与反应中间体的相互作用规律,为设计更高效的Ni基氨分解制氢催化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西安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科技大学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承担了任务2和任务3的核心研究工作,重点突破了高性能固氨储氢吸附材料制备、金属氨基化合物催化制氢关键工艺集成两大关键环节。基于理论计算与实验验证,创新提出MOFs负载纳米固氨储氢材料的结构调控与性能强化方法,实现了储氢容量与循环稳定性的显著提升;同时完成了金属氨基储氢材料制备-固氨-催化制氢的技术体系设计,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向工业化应用迈进。依托材料创新与工艺集成,西安科技大学为固氨储氢与氨分解制氢技术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氢能产业链相关技术的产业化推进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 单位名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单位贡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承担了任务1和任务4的核心研究工作,重点突破了兰炭废水多级高效提氨-浓氨工艺优化及全链条式提氨提氢技术集成示范两大关键环节。团队基于过程模拟与仿逆流实验,创新提出酸-氨汽提塔与溶剂回收系统热集成工艺,实现了氨产品高纯度和运行成本的大幅降低;同时完成了兰炭废水提氨-浓氨-固氨-催化制氢的技术体系设计与中试示范装置建设,推动技术由实验室研究走向工程化应用。依托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兰炭废水高值化利用和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并在产业化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