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苏庆梅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总负责人,整体负责本项目的设计、研发与实施,对科技创新1、2、4做出了突出贡献;(1)破解离子传输与界面适配难题,构建了三维互联通的锂离子输运网络提供锂离子输运通道,构筑了三维双连续网络结构复合固态电解质;(2)提出了“化学能自驱动室温反应法”,开发了简单且可扩展的方法,获得了大面积、高稳定的锂带;(3)原子级阐明了金属锂匹配的高容量正极三元高镍材料的性能衰减机制,为NCM811的性能提升及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摒弃了传统的试错实验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1,1-2,1-3,其他附件2-1,2-2,2-5和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7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项目名称为:能量储存/转换功能纳米结构的制备与特性研究,证书编号:2017-Z-2-001-R02;2016年获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项目名称为:石墨烯类炭基新型能源材料的界面构效关系,证书编号:2015-Z-2-004。 - 姓名:杨培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四川万邦胜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设备的开发和实验数据的讨论,对科技创新点3和4做出了突出贡献:攻克了传统对掺法合金元素偏析导致的锂枝晶问题,开发了金属热还原-气态共冷凝工艺,获得了多种组分可控的镁锂合金。证明材料见其他附件2-3,2-7,2-12和2-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杨尚武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四川万邦胜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员,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为60%。参与所有科技创新内容实验方案的制定。主要贡献为:科技创新所列四项内容研究成果的放大过程和设备提供解决方案,负责项目成果的应用推广工作。证明材料见其他附件2-4,2-12和2-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杜高辉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为80%,主要贡献为:科技创新所列第一和二项部分内容,主要为固态电解质的设计和锂金属负极表面修饰;科技创新所列第三和四项部分内容,主要为锂金属负极的结构设计以及正极材料的性能调控部分,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1,1-2,1-3,其他附件2-1,2-2,2-5和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项目名称为:定量电子显微学方法与氧化钛纳米结构研究,证书编号:2010-Z-102-2-01-R03;2017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项目名称为:能量储存/转换功能纳米结构的制备与特性研究,证书编号:2017-Z-2-001-R01;2016年获山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项目名称为:石墨烯类炭基新型能源材料的界面构效关系,证书编号:2015-Z-2-002。 - 姓名:丁书凯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数据的讨论,对科技创新点2和4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设计了锂负极的修饰改性和性能优化;与苏庆梅教授联合揭示了高容量正极三元高镍材料的性能衰减机制。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2和1-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张苗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方案的探讨、制定和实验数据的讨论,对科技创新点1和4做出了突出贡献:与苏庆梅教授联合破解了离子传输与界面适配难题,仿生开发了三维双连续网络结构复合固态电解质。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3和其他附件2-1。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 姓名:赵雯琦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方案的探讨、制定和实验数据的讨论,对科技创新点2和4做出了突出贡献:与苏庆梅教授联合开发了化学能自驱动室温 SEI 构筑技术,颠覆了锂金属负极保护策略;原子级阐明了高容量正极三元高镍材料的性能衰减机制。证明材料见必备附件1-3和其他附件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