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能源与化工组 | | 项目名称: | 石油生产含油类固废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与工业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石油石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大罐沉降污泥、落地油泥等含油固废,产量达1200万吨/年,对其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迫在眉睫。西安石油大学与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合作,以油气生产、炼制等过程产生的各类含油固废为研究对象,在国家、省市等多项课题的持续支持下,创建了高乳化、高稳定性含油固废分质处理的颗粒级配和界面调控新方法,污泥减量化率高于85%,攻克油基废弃泥浆中精准去除2-10μm细微劣质固相的瓶颈;开发了基于改性黏土的含油固废热解催化剂,污泥中的油回收率由常规技术的75%提高到86%,热解温度、处理时间分别降低50-80℃、1.5-2h,显著降低了热解处理过程的能耗、提高了热解处理效率;研制了耦合热解处理装备的集防粘结、炉温梯度控制及尾气达标处理的含油固废热解-高温热氧化成套装备,处理后热解残渣含油率低于0.3%并实现了其中重金属的环境无害化。至2024年底,成果在塔里木、长庆等国内外油气田得到应用,处理各类含油固体废弃物335万吨,回收原油15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1.65亿元(近三年29.13亿元),获授权专利72件(发明专利42件、美国日本等专利8件),发表论文140篇(SCI/EI收录74篇),制定国家政策1项、行业及地方标准等6项,出版专著13部,成果整体居国际先进(领先)水平,显著推动了行业环保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屈撑囤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1、2、3,发明了含油污泥分质处理的颗粒级配和界面调控新方法,构建了低温催化热解和高温热氧化的梯级协同处理技术新工艺,开发了集防粘结、炉温梯度控制及尾气达标处理的含油污泥热解-高温热氧化成套处理装备。
支撑材料:必备附件1-1~1-3,2-1~2-3,其他附件2-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0年,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田含油污水回用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排名第2; 2020年,油气田复杂组成采出液处理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个人排名第1;2021年,含油污泥热解-高温热氧化协同处理技术及工业应用,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1。 - 姓名:鱼涛
排名:2 行政职务:系主任、 专业负责人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1、2、3,发明了废弃钻井泥浆高效脱水技术、含油污泥基颗粒化燃料制备技术,参与开发了含油污泥调质减量化、低温催化热解和高温热氧化的梯级协同处理技术新工艺及装备,完成了含油污泥热处理残渣的环境安全评价,并推动工业化应用。
支撑材料:必备附件1-1~1-2,2-2~2-3,其他附件2-1~2-3、2-7、2-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0年,油气田复杂组成采出液处理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个人排名第2;2021年,含油污泥热解-高温热氧化协同处理技术及工业应用,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3;2023年,含油污泥热解-高温热氧化梯级耦合处理关键技术及工业应用,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2。 - 姓名:李兴春
排名:3 行政职务:首席技术专家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1、2、3,油基废弃钻井泥浆/钻井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含油污泥调质减量化与热脱附技术开发与推广。
支撑材料:必备附件2-2,其他附件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5年,中国石油安全与环境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6;2020年,水基钻井废物不落地处理及资源化装备与工程应用,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个人排名第1;2021年,中国石油低碳发展三链融合管理创新与实践,获中国石油企业协会管理创新一等奖,个人排名第1。 - 姓名:谢水祥
排名:4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1、2、3,高乳化油泥调质减量化处理技术开发,高温热氧化处理装备设计与应用推广。
支撑材料:必备附件2-2,其他附件1-2、其他附件2-8、2-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2年,SY/T 7466-2020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水基钻井废弃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规范,获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个人排名第3;2023年,一种聚磺钻井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获中国专利优秀奖,个人排名第1;2024年,页岩气/致密气开发并筒工作液废物资源化关键技术及装备,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排名第3。 - 姓名:杨博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1、2、3,参与开发了含油污泥调质减量化技术、低温催化热解技术,并推动整体技术成果转化及工业应用。
支撑材料:必备附件1-1、1-2,其他附件2-1~2-3。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3年度,含油污泥热解-高温热氧化梯级耦合处理关键技术及工业应用,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1。 - 姓名:吴立刚
排名:6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巴州山水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2、3,协助开发了含油污泥高温热氧化处理技术与装备,并主持现场应用。
支撑材料:必备附件1-3,其他附件2-4、2-7、2-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1年,含油污泥热解-高温热氧化协同处理技术及工业应用,获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7。 - 姓名:何蕙利
排名:7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克拉玛依市三达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3,参与废弃钻井泥浆、含油污泥减量化处理技术现场应用及含油污泥清洁焚烧现场应用,积极推动技术成果转化。
支撑材料:其他附件1-8。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邵志国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1、2、3,参与开发了含油污泥热脱附处理技术与装备,并推动整体技术成果转化与工业应用。
支撑材料:其他附件2-6、2-9、2-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1年,含油污泥热解-高温热氧化协同处理技术及工业应用,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5。 - 姓名:李金灵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2、3,发明了低温热解催化剂,参与建立了含油污泥低温热解处理技术,参与含油污泥高温热氧化处理残渣性质分析工作。
支撑材料:必备附件1-1、2-4~2-6,其他附件2-1~2-3、2-7、2-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3年度,含油污泥热解-高温热氧化梯级耦合处理关键技术及工业应用,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3。 - 姓名:任雯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1、2、3,开发了油基废弃钻井泥浆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工艺与药剂体系,及含油污泥热脱附处理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
支撑材料:必备附件2-2,其他附件2-5。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0年,水基钻井废物不落地处理及资源化装备与工程应用,获得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技术进步一等奖,个人排名第2。 - 姓名:李志
排名:11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巴州山水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3,主要负责高温热氧化技术在塔里木推广应用及处理装备的技术改进。
支撑材料:其他附件2-7、2-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贾剑平
排名:12 行政职务:常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克拉玛依市三达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3,协助开展废弃钻井泥浆、含油污泥等含油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与装备开发、现场应用与技术推广。
支撑材料:必备附件2-2,其他附件2-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19年,油气田复杂组成采出液处理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9。 - 姓名:胡海杰
排名:13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致远思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1、2、3,参与含油污泥低温催化热解处理技术与工艺开发,推动整体技术成果转化与工业应用。
支撑材料:必备附件2-5、2-6,其他附件2-26。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3年度,含油污泥热解-高温热氧化梯级耦合处理关键技术及工业应用,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个人排名第8。 - 姓名:黄体校
排名:14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延川县永盛达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3,协助完成了单套处理能力达600t/d的撬装式钻井泥浆装备的制造,处理后泥浆和泥浆压滤液达到标准要求,压滤液用于钻井泥浆回配。 协助完成含油污泥调质减量化处理设备的运营和技改工作。积极推动技术成果在陕北区域的转化工作。
支撑材料:其他附件1-2、1-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刘修和
排名:15 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助理工程师 工作单位:延川县永盛达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贡献科技创新点3,协助完成了含油污泥低温热解-高温热氧化处理装备现场安装、调试与运行。积极推动本项目技术成果在陕北区域的转化工作。
支撑材料:其他附件1-2、1-7。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西安石油大学
单位贡献:1、创建了高乳化、高稳定性含油污泥分质处理的颗粒级配和界面调控新方法。开发了含油污泥减量化处理药剂体系及工艺,应用于大罐沉降污泥、炼厂浮渣及老化油减量化过程,减量化后污泥含水率低于60%。
2、构建了含油污泥减量化、低温催化热解和高温热氧化的梯级协同处理技术新工艺,满足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要求。发明了含油污泥低温催化热解催化剂,在催化剂加量为1%时,热解温度较常规技术降低了50~80℃,处理时间由4h以上缩短至2~2.5h,可回收含油污泥中86%以上的石油资源;发明了含油污泥高温热氧化处理技术,处理后残渣的含油率低于0.3%,浸出液COD、色度分别低于50mg/L、30°。
3、开发了集防粘结、炉温梯度控制及尾气达标处理的含油污泥高温热氧化成套处理装备。开发了单套处理能力达到400t/d的高温热氧化处理成套装备,实现了处理过程热能的综合利用,处理后残渣的含油率降至0.3%以下。
主持完成的“油气田采出液及含油污泥低碳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成果通过了中国化工学会鉴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含油污泥低温催化热解-高温热氧化协同处理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
- 单位名称: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1、参与开发了油基废弃钻井泥浆资源化利用技术,并开展工业化应用与推广。
2、参与开发了含油污泥热解处理催化药剂体系及工艺,污泥热解处理后油回收率高于86%,回收油的凝固点低于30℃。
3、参与完成了含油污泥低温催化热解处理工业实验与应用,处理后残渣的含水率低于0.3%,含油率低于2%。协助开发了含油污泥热解成套处理装备,并推广应用。
4、参与完成的“油气田采出液及含油污泥低碳资源化处理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成果通过了中国化工学会鉴定,其中含油污泥低温催化热解-高温热氧化协同处理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
- 单位名称:巴州山水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1、协助发明含油污泥高温热氧化的梯级协同处理技术新工艺,满足了污泥无害化处理要求。
2、协助开发了集防粘结、炉温梯度控制及尾气能够达标处理且单套处理能力达到400t/d含油污泥高温热氧化成套处理装备。完成并主持3套装备投产与应用,处理后残渣的含油率降至0.3%以下。
- 单位名称:克拉玛依市三达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1、协助完成了高乳化油泥调质减量化、污泥低温催化热解现场中试实验,提供了实验场地、人员、设备和技术指导。
2、参与完成了含油污泥(热解残渣)颗粒化燃料制备、清洁焚烧工业化实验,其处理后尾气、残渣污染均在国家环境标准控制范围之内,为含油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探索了新的路径。
3、积极推动“含油污泥催化热解-高温热氧化协同处理技术与工业应用”成果转化与工业应用。
- 单位名称:陕西致远思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1、协助开发了含油污泥/废弃钻井泥浆减量化处理技术与工艺、装备,并在陕北区域进行了产业化应用。
2、协助开发了含油污泥高温热氧化处理技术与装备,并在陕北区域开展现场应用、技术改进与推广。
- 单位名称:延川县永盛达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1、协助完成了单套处理能力达600t/d的撬装式钻井泥浆装备的制造,处理后泥浆和泥浆压滤液达到标准要求,压滤液经处理后可用于钻井泥浆回配。
2、协助完成含油污泥调质-颗粒级配调整减量化处理设备的运营和技改工作。
3、协助完成了含油污泥低温热解-高温热氧化装备现场安装、调试与改进工作,及技术推广。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