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农林养殖组 | | 项目名称: | 优质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511的选育与应用 |
| 提名单位: |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黄淮麦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区,但近十年来,冬春气候变化剧烈,冻害、倒春寒、干热风等气象灾害频发,多种病害如条锈病、赤霉病常发、重发,生产上急需高产、抗病、抗逆、优质的小麦新品种。西农511于2018年5月通过国家审定后,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3619.0万亩,受到农民、种粮大户、种业和粮食收购企业的欢迎。该品种具备了高产、优质、抗逆、抗病和稳产等优良性状,满足了市场需求。在育种技术和方法上,该品种在充分挖掘基因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性状的遗传累加,实现了优质强筋、抗病抗逆、高产稳产等育种目标性状的有效聚合。结合现代分子、生化标记技术,构建了低世代多性状综合鉴定的后代选择体系,集成运用“个体+群体协同选优”、“田间表型鉴定与实验室基因检测”和“多生态环境适应性联合鉴定”等高效育种技术,培育出适宜黄淮麦区种植的优质强筋、抗病抗逆、高产稳产的小麦新品种西农511,通过研究西农511的优质强筋多抗的栽培生理基础,制订了标准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实现了新品种良种良法配套。创建了多元一体化全产业链优质小麦产业化推广模式,加快了新品种的应用与推广。该项目为优质强筋、抗病抗逆、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奠定了基础和范例。
|
| 项目简介: |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吉万全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课题的立项、项目组织实施,改良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并组织示范与推广工作。对科技创新1,2,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附件1-5,7-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普通小麦稳定自交结实缺体系统的创制,198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第2完成人),13-3-004-02;
(2)小麦种质资源中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4完成人),2014-J-201-2-04-R04 - 姓名:赵继新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项目的设计和课题立项,实施方案的制定和组织落实工作,参与西农511新品种的培育、示范与推广工作。对科技创新1,2,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附件2, 4-5,7-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小麦新品种小偃216、小偃166的选育与推广,201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4完成人,2015-2-006-R4。 - 姓名:雷军
排名:3 行政职务:主任 技术职称:高级农艺师 工作单位:陕西省种子工作总站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西农511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工作。对科技创新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附件7-2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优质强筋抗病小麦新品种西农509和西农529的选育与推广”202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11完成人,2021-J-214554-1-R11。(2)“陕西省农作物转基因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24年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第3完成人,2024-01-26。 - 姓名:张荣琦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参与西农511新品种的培育、示范与推广工作。对科技创新2,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附件4-5,7-2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种,200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2完成人,2002-J-201-2-16-R02;(2)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远丰175和陕麦159的选育和推广,201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3完成人,2015-1-03-R3。 - 姓名:陈春环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农艺师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实施方案的实施,参与西农511新品种的培育、示范与推广工作。对科技创新2,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附件2, 4-5,7-2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种,200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4完成人,2002-J-201-2-16-R01;(2)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远丰175和陕麦159的选育和推广,201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8完成人,2015-1-03-R8。 - 姓名:王长有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西农511新品种的培育、示范与推广工作。对科技创新2,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附件4-5,7-2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远丰175和陕麦159的选育和推广,201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2完成人,2015-1-03-R2。 - 姓名:刘新伦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西农511新品种的培育、示范与推广工作。对科技创新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附件5,7-2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远丰175和陕麦159的选育和推广,201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15完成人,2015-1-03-R15。 - 姓名:邓平川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西农511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工作。对科技创新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附件7-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李停栋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西农511新品种示范与推广工作。对科技创新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附件7-22。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 姓名:安萌
排名:10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农艺师 工作单位:陕西省种子工作总站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参与西农511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工作。对科技创新3做出贡献。支撑材料:附件7-2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1)超亲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创制,2014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7完成人,2014-2-05-R7;(2)转基因抗虫棉陕204,2016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7完成人,2016-3-001-R7。
|
|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 - 单位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 1.全面组织项目实施,开展项目立项、协调与管理工作,为各项研发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2.创建作物育种平台, 提升育种效率,优化育种方法,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新品种“西农511”。
3.组织开展“西农511”的优质高产生理、逆境生理研究,集成优质高产技术。
4.在“西农511”的示范推广方面,制定推广目标、规划示范和推广区域,保障育种家种源。在黄淮麦区建立了25个新品种示范园,组织地方农业部门,联合河南许科种业、陕西大唐种业、江苏徐州大华种业、河南想念集团等多家单位共同建立大面积示范基地和繁殖基地,共同宣传推广等。至2024年,累计推广3619.0万亩,实现了成果的快熟转化和生产应用。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