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评审组:农林养殖组
项目名称:旱区特色果基饮料加工提档升级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提名单位: 陕西省教育厅
提名等级:二等奖
提名单位意见: 以陕西、宁夏、新疆等为代表的我国西北地区水果资源丰富,果基饮料是西北水果主要深加工产品类型之一,是西北多个区域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为延伸西北水果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起到了良好作用。然而,与较快发展的水果种植业相比,西北果基饮料加工产业却相对滞后,特别是关键加工技术薄弱,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不明显,严重制约了西北旱区特色果酒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下,形成了围绕“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市场化”的创新与示范应用全产业链条。创新开发了西北旱区果品品质综合评价体系,解析了西北旱区果品组分物质基础,明确了西北旱区果基饮料典型风格特征;创新提出了“榨前分离+组分重构”、“多菌协同+增酸增香”等果基饮料按需设计提档加工技术理论与技术体系;开发了系列果酒精准设计提档加工产品,建立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加工全过程质量保障关键技术体系。 成果在我国西北旱区各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该成果将基础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整体性好,各创新点逻辑、有机、系统、可靠,具有极强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整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条件。
项目简介:

客观评价:

应用情况和效益: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王晓宇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针对我国西北旱区特色果基饮料产业加工技术薄弱,附加值低,地区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提出项目总体设想并组建研究团队,进一步负责项目总体技术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对创新点1具有一定的突出贡献,在创新点2中首创“榨前分离+组分重构”技术体系,对果酒风味可设计性做出突出贡献,并构建了创新点3中“果酒精准设计提档加工技术体系”,开发了20余款精准设计提档加工产品。代表性成果见必备附件1,4,6;其他附件1-2,8,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2年,陕西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多酚体系重构的葡萄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第1完成人; 2024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酿酒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构建与示范应用,第9完成人。
  2. 姓名:马婷婷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对创新点1中解决我国西北旱区特色果品品质评价方法不一,典型风格特征不明确,可视化感官评价体系不健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建立风味物质与营养指标的精准检测体系,构建“仪器+人工”可视化感官评价体系与大数据平台,解析了西北旱区果品组分物质基础与分布规律,明确了西北旱区果酒典型风格特征。此外,对创新点3“果酒精准设计提档加工技术体系”也具有突出贡献。代表性成果见必备附件2,4,6;其他附件8-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入选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 2025年,入选中国果酒科创青年高层次人才; 2019年,宁夏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宁夏葡萄酒关键质量因子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与创新应用,第3完成人。
  3. 姓名:葛谦
    排名:3
    行政职务:副所长
    技术职称:副研究员
    工作单位:宁夏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宁夏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对创新点1中创建立体化果品与果酒品质认知体系作出突出贡献,构建我国西北旱区特色果品原料和果酒危害因子风险数据库,明确旱区特色果品典型风格特征。此外,在创新点2“果酒精准设计提档加工技术理论与技术体系”中,挖掘本土功能微生物、创制了“多菌协同+增酸增香”增香酿造技术。代表性成果见必备附件2-4,6;其他附件3-7,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5年,获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2024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酿酒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构建与示范应用,第12完成人; 2019年,宁夏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宁夏葡萄酒关键质量因子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与创新应用,第1完成人。
  4. 姓名:刘树文
    排名:4
    行政职务: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对创新点1中建立风味物质与营养指标精准检测体系,构建可视化感官评价体系与大数据平台做出了突出贡献。系统解析了西北旱区果品组分物质基础与分布规律,明确了西北旱区果酒典型风格特征。代表性成果见其他附件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酿酒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构建与示范应用,第7完成人;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葡萄酒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第10完成人; 200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国葡萄酒技术体系与产业化开发研究,第6完成人; 2004年,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葡萄酒质量最优化研究,第6完成人。
  5. 姓名:火兴三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在研究团队中主要负责创新点1中部分工作,深入解析旱区果酒风格特征,建立风味物质数据库明确了西北旱区果酒典型风格特征。此外,协助负责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规模化项目成果的推广示范。代表性成果见其他附件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4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酿酒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构建与示范应用,第8完成人。
  6. 姓名:杜国荣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针对创新点2中果酒加工组分利用粗放、产品风格同质化严重的难题,集成创新了“冷浸渍+多酶复合+超声”等工艺,解决红葡萄酒颜色浅、生青味重及鲜食葡萄汁易氧化等问题,对果酒风味可设计性做出突出贡献。代表性成果见其他附件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2年,陕西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多酚体系重构的葡萄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第5完成人。
  7. 姓名:赵鹏涛
    排名:7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高级实验师
    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针对创新点2中果酒加工组分利用粗放、产品风格同质化严重的难题。创立了“基于组分重构的精准加工”技术体系,通过科学调节皮、籽比例及多酚溶出率,实现了功能组分在产品中的自由分配与靶向调控,对果酒风味可设计性做出突出贡献。代表性成果见其他附件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2年,陕西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多酚体系重构的葡萄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第2完成人。
  8. 姓名:郭安鹊
    排名:8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针对创新点2中果酒加工组分利用粗放、产品风格同质化严重的难题,创新提出了“二次榨前分离”理论并自主研发配套冷破碎装备,将葡萄等水果精准分离为汁、泥、皮、籽四部分。通过优化分离参数,研发高效分离技术,突破了原料风味局限。对果酒风味可设计性做出突出贡献。代表性成果见其他附件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2022年,陕西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多酚体系重构的葡萄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第3完成人。
  9. 姓名:魏梦媛
    排名:9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对创新点1中解决我国西北旱区特色果品原料品质不明确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建立了营养指标的精准检测体系,构建了西北旱区特色果品原料营养品质数据库,构建了可视化感官评价体系与大数据平台。代表性成果见其他附件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10. 姓名:赵晓妮
    排名:10
    行政职务:专业带头人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本人针对我国西北旱区特色果酒产品种类少,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等的问题,对创新点3“果酒精准设计提档加工技术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发了20余款精准设计提档加工产品。代表性成果见其他附件9。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 单位名称:陕西师范大学
    单位贡献:作为本项目的依托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并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为:1)组织并完成了项目策划和实施工作;2)为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优质的工作环境与场所;3)提供了本项目所需的设备、能源、图书资料和数据库等资源;陕西师范大学有丰富的中外文献资料和图件,开通了内外主要网络期刊资料数据库,可以直接下载国内外前沿性研究成果资料,为本项目的开展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良好的网络环境。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和西部果品高值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拥有设先进的食品科学实验室、食品工程实验室、中试车间以及大型仪器测试分析平台, 为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实验设备条件。

  2. 单位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围绕西北旱区葡萄加工与质量保障关键技术体系的创新与应用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了系统、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科研与技术集成工作,为本项目的顺利推进和领域技术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校研究团队重点突破了基于多酚重构技术的葡萄多酚产品开发理论,创新了多酚富集,稳态化保持与功能化应用等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富酚产品的品质与附加值。同时,针对西北旱区原料特性和加工瓶颈,系统构建了从原料预处理、加工过程控制到终端产品质量保障的全程关键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旱区葡萄深加工产业中的质量波动与损耗问题。 在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基础上,团队积极开展系统中试放大、工艺集成与示范应用,在多家企业实现技术转化与生产线建设,推动了西北旱区葡萄加工产业的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充分体现了本校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创新引领作用。

  3. 单位名称:宁夏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宁夏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
    单位贡献:宁夏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宁夏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作为本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在葛谦副研究员的牵头组织下,系统组建了跨学科、专业化葡萄与葡萄酒学研究团队,围绕“西北旱区葡萄加工与质量保障关键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开展了大量扎实的研究、技术集成与区域推广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成效。该团队聚焦西北旱区葡萄酒风味品质提升的关键瓶颈,开发了基于增香增酸本土专用菌株“双菌+增香”等多菌协同混酿新工艺,靶向筛选了功能优异的酿酒酵母菌株;建立了配套高活性酵母制备技术,显著提升了葡萄酒的香气复杂性和风格典型性,解决了西北旱区果酒生产中“本土专用菌株缺乏”及“香气寡淡”等关键难题。团队将理论研究与产业应用紧密结合,相关成果已在西北多个葡萄酒庄示范推广,实现了从菌株选育到发酵应用的全链条技术覆盖,有效增强了旱区葡萄酒产业的科技内涵与市场竞争力,为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4. 单位名称:西安文理学院
    单位贡献:作为本项目的合作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研究的顺利推进和成果的高质量产出提供了坚实支撑,具体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在科研合作与联合攻关方面,学院与研究主持单位紧密协作,共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任务,聚焦葡萄多酚特性分析及其重构潜力评价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机理研究。通过多酚组分解析、结构功能关系挖掘及重构路径优化,明确了多酚构效关系与改性潜力,为基于多酚重构的葡萄高值化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思路。二、在科研资源与平台支持方面,学院积极投入本项目所需的先进检测仪器、实验设备和专业数据库资源,包括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分析设备,保障了多酚组分定性定量、代谢物鉴定及重构产物表征等关键数据的准确获取;同时,学院图书馆和专业数据库系统为项目提供了丰富的文献与数据支持,显著提升了研究的信息化水平和科研效率。三、在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方面,学院充分发挥其区域产学研合作优势,为项目中试及技术应用提供企业引荐、基地对接与推广服务,有效促进了研究成果在西北旱区葡萄加工企业中的落地示范,推动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实际应用,增强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西安文理学院以多层次的科研合作、资源共享与成果推广机制,为本项目在理论基础创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等环节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充分体现了合作单位在跨单位协同研究中的关键作用。

  5. 单位名称:西安外事学院
    单位贡献:作为本项目的合作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充分发挥其在应用研究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优势,为项目顺利完成及成果推广提供了关键支持,作出了实质性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在科研合作与技术攻关方面,学院与项目主持单位紧密协作,共同承担企业委托攻关任务,聚焦于脱醇葡萄酒关键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通过系统开展脱醇工艺优化、风味品质保持及产品稳定性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品质优良、风味突出的脱醇葡萄酒产品,为我国葡萄酒产业多元化发展和产品升级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与示范样板。二、在资源支撑与条件保障方面,学院依托自身实验室平台,为项目提供了脱醇中试设备、成分检测仪器及相关研发设施,并共享了专业图书、期刊数据库及行业分析资源,确保了项目在数据获取、工艺验证和产品开发阶段的高效推进,显著提升了研究的系统性与可靠性。三、在成果转化与产业推广方面,学院积极发挥其与企业界联系紧密的优势,为项目中试及技术应用提供企业对接、产线测试与市场推广支持,有效推动脱醇葡萄酒技术在合作企业中的转化落地,提升了成果的实用性和社会影响力,助力项目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 西安外事学院通过多维度、实质性的参与和支持,显著增强了项目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方面的整体效能,充分体现了合作单位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的重要作用。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陕西省科技厅成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