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机械组 | | 项目名称: | 舱室声环境感知与主被动复合降噪关键技术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二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该成果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机科研专项等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下,突破了舱室声环境高精度感知、非平稳主动降噪及传感-作动器件优化布局、面向听感的宽频带高性能复合降噪技术工程化等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主要发明与发现点包括:①提出了强混响环境下的声源定位方法和基于稀疏测量阵列的动态声场再现技术,实现了复杂舱室声场的高精度感知;②提出了大空间多通道自适应主动控制算法和传感-作动器件优化布局技术,实现了飞行条件下的舱内全空间稳定降噪;③创建了面向听觉感受和轻量化可承压的主被动复合降噪技术,攻克了传感/作动设备故障自动检测难题,实现了空间降噪技术的工程化应用。
该成果授权发明专利37项、其他知识产权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高水平论文95篇。在国产特种涡浆飞机、直升机、支线客机等舱室降噪中获得成功应用,空间主动降噪产品实现批产,并已列装。该成果的2项发明专利获科技成果转化,由此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已成为本领域专业研发与生产主动降噪产品的领军企业。该成果创新性强、应用价值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成果材料齐全、规范,无知识产权纠纷,人员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技术发明奖提名条件。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陈克安
排名:1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和开发了舱室声场再现技术,研制了舱室声场地面模拟系统。以上技术创新对应“四、主要技术发明”所列第1项技术发明[附件3-1、附件3-8、附件3-12]。开发了主动控制传感-作动器布局优化技术,提出了宽窄带混合主动控制算法。以上技术创新对应“四、主要技术发明”所列第2项技术发明[附件1-2、附件1-3、附件3-12、附件3-15]。开发了基于主观评价的主动控制算法和基于音频注入的舱室噪声烦恼感主动抑制技术,攻克了传感/作动设备故障自动检测难题,实现了空间降噪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以上技术创新对应“四、主要技术发明”所列第3项技术发明[附件3-2、附件3-3、附件3-4、附件3-7、附件2-1]。
- 姓名:曾向阳
排名:2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基于空间脉冲响应匹配的舱室声源定位方法,实现了舱室强混响强干扰条件下的多声源精确定位。以上技术创新对应“四、主要技术发明”所列第1项技术发明[附件1-1、附件3-14、附件3-8]。作为核心人员参与论证和推动了舱室有源噪声控制技术产业化工作。以上技术创新对应“四、主要技术发明”所列第3项技术发明[附件2-1、附件3-8]。
- 姓名:马玺越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面向大型复杂封闭舱室低频降噪的宽窄带混合式主动控制算法,实现了舱室全空间稳定降噪。以上技术创新对应“四、主要技术发明”所列第2项技术发明[附件3-12、附件3-8]。提出了基于分散式控制的双层加筋有源隔声结构技术,构建出了轻量化主被动复合降噪结构。发明了主被动复合式有源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实现了降噪结构轻量化及低-中-高频宽带高效吸声的目的。以上技术创新对应“四、主要技术发明”所列第3项技术发明[附件3-5、附件3-16、附件3-8]。
- 姓名:王海涛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基于脉冲响应匹配的封闭空间声源定位方法,可在较少的采样条件下实现准确的舱室声源定位,实现了复杂舱室声环境的高精度感知。以上技术创新对应“四、主要技术发明”所列第1项技术发明[附件1-1、附件3-8、附件3-12]。深度参与了与本成果相关的工信部民机专项科研项目2项[附件3-12、附件3-13]。
- 姓名:任树伟
排名:5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了利用非等截面弯折空腔拓宽空间弯折超结构吸声带宽的方法,进一步与金属纤维材料和层合板结合,设计了兼具高降噪性能和高承载性能的声学超结构。同时与主动降噪技术融合,实现了轻量化可承压主被动复合降噪的目的。以上技术创新对应“四、主要技术发明”所列第3项技术发明[附件3-6]。
- 姓名:王岩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上海思百吉仪器系统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提出和开发了基于球谐函数分解和平面波分解的舱室声场再现技术。针对低频声场,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的平面波分解改进方法,显著提高了声场再现精度,并在飞机舱室内获得了良好的实验验证,实现了复杂舱室声环境的高精度感知和舱室声场的高精度地面模拟。以上技术创新对应“四、主要技术发明”所列第1项技术发明[附件3-8]。
|
|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 - 单位名称:西北工业大学
单位贡献:在完成本成果期间,主要完成人均为西北工业大学正式在编教师和学生,西北工业大学为本成果的完成提供了研究开发和工作条件,主要贡献包括:(1)提出了强混响环境下的声源定位方法,开发了基于稀疏测量阵列的动态声场再现技术,实现了复杂舱室声场的高精度感知,为主被动降噪设计提供了先验信息及试验/验证平台;(2)提出了大空间多通道自适应主动控制算法和传感-作动器件优化布局技术,实现了飞行条件下的舱内全空间稳定降噪,解决了复杂场景下主动降噪系统开发中的核心难题;(3)创建了面向听觉感受和轻量化可承压的主被动复合降噪技术,攻克了传感-作动设备故障自动检测难题,实现了空间降噪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为该成果的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