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材料科学组 | | 项目名称: | 高适应性搅拌摩擦焊接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 |
| 提名单位: | 陕西省教育厅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与轨道交通等领域高端装备持续向高性能、高可靠方向发展的背景下,对复杂构件的制造提出了极高要求。搅拌摩擦焊(Friction Stir Welding, FSW)作为绿色高效的固相焊接技术,虽在简单结构焊接中表现优异,但其技术适应性一直面临严峻挑战。面对中空、曲面、超大尺寸等复杂构件时,常规FSW技术存在可焊结构类型有限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该技术在高性能复杂构件制造中的推广与应用。高适应性FSW技术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高端装备整体性能提升的关键瓶颈。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等项目支持下,突破了高适应性FSW形性调控基础理论,开发了差动自适应FSW、悬停回填式FSW、智能恒压轨迹控制FSW新技术和成套智能装备,实现了复杂构件高适应性优质焊接,技术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开发的技术装备与复杂构件产品已实现工业规模化生产。
该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发表学术论文74篇,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显著提升了我国复杂构件焊接技术和装备水平,有力支撑了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及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需求,装备已出口发达国家。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19.02亿元,新增利润1.91亿元。获厅局级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校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王文
排名:1 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负责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发明点1、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高适应性FSW技术及智能装备开发关键技术路线,开展了FSW热力耦合成形机理及组织性能调控方法研究,辅助设计开发了双机头双面FSW装备、智能机器人FSW装备和大型动龙门搅拌摩擦焊接装备。发表SCI论文37篇,授权专利24件(附件1-1、6-24、6-25、6-26、6-30)。
- 姓名:乔柯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了差动自适应FSW技术,主要负责差动自适应FSW技术基础理论实施及验证工作。辅助开发了双机头双面FSW装备和智能机器人FSW装备。发表论文40篇,授权专利24件(附件1-1、6-26)。
- 姓名:董继红
排名:3 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北京赛福斯特技术有限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北京赛福斯特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创新点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负责悬停回填式FSW技术、智能恒压轨迹控制FSW技术、双机头双面FSW装备和智能机器人FSW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推广。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附件6-27、6-28)。
- 姓名:韩鹏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无 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创新点1、2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负责差动自适应FSW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完成了双机头双面FSW实验研究和焊接工艺优化。发表学术论文2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件(附件6-26、6-30)。
- 姓名:周利
排名:5 行政职务:系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创新点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了一种两轴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装置,开展了悬停回填式FSW技术及装备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附件6-29)。
- 姓名:孟强
排名:6 行政职务:董事长 技术职称:正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北京赛福斯特技术有限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北京赛福斯特技术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主要完成人,对“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创新点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发明了悬停回填式FSW技术和智能恒压轨迹控制FSW技术,开发了智能机器人FSW装备和双机头双面FSW装备。发表学术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附件1-2、1-3、6-27、6-28)。
|
|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 - 单位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单位贡献: 作为项目牵头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承担了项目总体研究方案的制定、基础理论研究及中试研究工作。建立了搅拌摩擦焊接高精度三维物理场模型,揭示了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构效关系,阐明了搅拌摩擦焊接控形控性机理,为高适应性搅拌摩擦焊接新技术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发明了差动自适应搅拌摩擦焊接新技术,实现了复杂中空构件高性能焊接。参与研发了高适应性搅拌摩擦焊接智能装备,开发了多品种、多规格复杂构件产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31件;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培养各类高级人才30余人;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优秀博(硕)学位论文5篇,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博(硕)学位论文3篇。培养国家优青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获得者1人,陕西省杰青1人、陕西省科技新星2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陕西省优秀毕业生1人。
- 单位名称:北京赛福斯特技术有限公司
单位贡献: 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北京赛福斯特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高适应性搅拌摩擦焊接关键技术与智能装备的工业化生产、应用及关键技术工程化试验研究工作。开发了悬停回填式搅拌摩擦焊接新技术,研制了双机头双面搅拌摩擦焊接装备、智能机器人搅拌摩擦焊接装备和大型动龙门搅拌摩擦焊接装备,开发了双机头恒压力控制系统、高承载焊接主轴系统、焊接轨迹同步补偿控制技术和搅拌摩擦焊接工具等,形成了成套焊接技术装备,在高适应性搅拌摩擦焊接工业化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
- 单位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单位贡献: 作为项目主要完成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承担了高适应性搅拌摩擦焊接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工作。开展了悬停回填式搅拌摩擦焊接技术研究,优化设计了焊接工具,形成了成套焊接技术。开展了搅拌摩擦焊具设计、焊接工艺与缺陷控制研究,提出并确立了工业化生产成套技术原型,为技术成果在工业化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发表学术论文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培养了各类高级人才6人。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