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专业评审组: | 环境与资源利用组 | | 项目名称: | 基于多维界面纳米光催化材料的水体污染物治理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 |
| 提名单位: | 陕西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 提名等级: | 一等奖 |
| 提名单位意见: | 在国家水环境保护战略持续深化与“双碳”目标严格落实的背景下,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深度治理已成为推动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与水环境质量提升的重大命题。2009年以来,项目团队面向水体有机污染控制的重大需求,聚焦POPs高毒性、难降解、超低浓度治理的关键难题,持续开展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装备研发,系统构建了“双水相富集–多维界面光催化降解–系列装备研发”的协同治理技术体系,实现了典型水体中POPs的高效深度净化与工程化应用。项目主要创新点包括:(1)首次提出“离子液体双水相富集–光催化矿化”协同新策略;(2)创制了可调控离子液体富集新方法,对多氯联苯等典型POPs的富集效率达到98%以上;(3)研制了多尺度、多形态复合光催化材料,光化学转化效率提升2倍以上;(4)研发了模块化装备系统,成功应用于高浓度工业废水、微量稀土冶炼废水及痕量生活污水的深度治理。项目成果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33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被引8000余次,获得多项国家级项目资助。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其中“多维界面光催化材料研究”居国际领先,为我国水体污染防治提供了原创性关键技术支撑。项目材料齐备、知识产权清晰、团队排序无争议,符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条件。 |
| 客观评价: | 

|
| 应用情况和效益: | 

|
|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 

|
| 主要完成人: | - 姓名:李宇亮
排名:1 行政职务:高层次人才办副主任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全面领导和组织实施了该项研究,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实施。是主要中国发明专利[1]、[2]、[3]、[4]、[5]、[6]、[7]的第一发明人,是主要论文[9]、[10]的通讯作者,在本成果中的投入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90%。
- 姓名:徐帅
排名:2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讲师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攻催化剂的开发和机理的验证。是主要中国发明专利[3]、[4]、[5]的主要发明人,是主要论文[9]的第一作者、[10]的共同第一作者
- 姓名:罗钰
排名:3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研究员级高工 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长安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攻离子液体双水相的开发和机理的验证。
- 姓名:梁继东
排名:4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攻水体污染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
- 姓名:夏龙飞
排名:5 行政职务: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落实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及产业化落地。
- 姓名:高耀寰
排名:6 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完成项目时所在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攻“富集-降解”水体污染治理技术装备放大的研发与应用。
|
| 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 - 单位名称:长安大学
单位贡献:依托单位长安大学是该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全面负责确定项目总体思路,统筹项目研发进度与协调参与单位资源等事宜,主要贡献为:
(1)负责项目整体思路凝练与技术路线设计,组织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2)负责组织管理项目的进度,分配研究任务,协调参与单位间的资源使用;
(3)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保障,发挥参与单位优势特色,组织进行项目产业化推广与应用。
- 单位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单位贡献:西安交通大学是该项目的主要负责单位,主要贡献为:
参与项目中水体污染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污染机理分析、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治理技术的装备放大与中试验证。
- 单位名称: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贡献: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该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主要负责装备的产业化推进、应用工艺开发与商品化实施等工作,其主要贡献包括:
(1)负责污水处理装备的产业化实现,包括关键技术中试验证、生产工艺优化与标准化制定,推动研发成果向规模化生产转化;
(2)推动项目成果的商品化与市场推广,构建市场化运营模式,拓展装备应用领域,实现技术成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转化;
(3)协助项目参与单位进行资源协同与工程示范,提供产业化平台支持,促进整体项目从研发到落地的系统推进。
|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